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畫郎中:用手藝“喚醒”破損古畫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名人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當我們走進博物館欣賞古代藝術作品并從中探究千百前古人生活的蛛絲馬跡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藝術作品為何經歷歲月卻歷久彌新,而我們所看到的作品和它誕生之初又出現了哪些變化?

帶著這些疑問,這一期的“看展覽”要走進的是正在“鑒余雅集”舉行的“中國畫修復與裝裱展”,借此了解“古畫修復”這門傳承近兩千年的“手藝”

展覽現場擺放著扇面、冊頁等多種裝幀方式的作品。書畫作品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病害是難免的,經過修復裝裱后對書畫作品起著保護其品質、延長其壽命的作用。圖為《艷云雙鹿》,楊舟(康乾年間人,以畫鹿著稱),紙本,158×71.5cm,吳偉修復。

走入展覽現場,引觀眾最多駐足的是清末楊毓泗(1864年-1921年)的絹本書法作品的修復,這張作品在修復前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出現了絹絲斷裂、折疊,對此修復師用針錐小心翼翼地將經絲一根一根撥回原位。此外,經過修復人員花費近三個月的時間 “妙手回春”般補洞、矯正之后,這件作品基本還原了當時的面貌。

一直以來,古畫修復師被譽為“畫郎中”,修復師們像中醫挽救垂危病人一般挽救這些破損的古畫,在修復之初“望聞問切”般對作品進行斷代、鑒定完成時間、剖析問題、推斷根源、選擇修復手段。且在書畫修復上我國依舊保持著傳統的、全手工的修復方式,操作中,除了要依據畫作的時代尋找不同的修復材質(包括宣紙、不同編織工藝的絹、運用古代制作工藝從礦石中提取的礦物質顏料等),還需要修復者本身嫻熟的手工技藝和繪畫技巧。

比如,這一張《墨竹圖》,最初展現在修復人員面前的是一些看似殘破的紙片,像是一組被無序排列的拼圖,而后根據修復人員自身積累和對傳統藝術作品的認識,對畫心碎片進行拼接、揭去舊裱,補洞、全色接筆,賦予作品新生。這一張畫的難點在于“全色”修復師要調制比畫芯略淺的色彩,然后一點點地在原畫作上注色,注入的顏色必須與原畫的色彩一致,以求達到整幅畫的色彩渾然一體。對于損毀的畫面還需要根據相關“考據”按原作者的思路、筆法、構思等要素帶著敬畏心地在破損處進行還原和修復,F在國內大多采取的是相對保守的修復方式,所以對于難以考據的作品,做暫不修復處理。

此幅修復作品為《六人祖宗像》,祖宗像又叫“像圖”。這種藝術作品流傳于明清兩代,明以前稱為“功臣像”。此畫繪有身穿明代朝服的三男三女。從其著裝看出官職的品級與社會地位,畫面精細是難得的精品。但原畫多處斷裂、斷痕、顏色剝落、缺損,有過重裝裱修補,這就需要修復人員尋找到顏色、結構和表面包漿和原畫盡量一致的絹,并用小筆著顏色一點一點啄補全裂縫。

看了這些作品,也許大多數人會以為這些修復作品出自于老師傅之手,其實此次展覽所展出的修復作品均出自“90后”之手,他們剛剛從古畫修復專業畢業,像每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一樣,同樣面臨著就業和堅守的問題,然而,在信息紛繁的互聯網時代選擇成為手藝人(守藝人),他們是在修補古畫,也是在修補文化。

不管科技如何發達,傳統的書畫修復技術仍然無可取代。當更多的手藝因為文明的更迭所帶來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改變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在緩慢節奏中所觸發的感動,在這個時代尤為奢侈、難得。

古畫修復簡單步驟:處理畫芯:清洗畫芯、整理絹絲、挑刮污漬。修復師用毛筆、鑷子等工具一點點涂抹畫面上的霉斑等污漬。

揭命紙:揭畫芯,去加護紙、覆背紙、命紙(裱畫里挨著原畫最近的紙張)、整理絹絲去除正反的殘留物。

給補洞:選擇合適的命紙托裱,對畫芯進行“填條子”加固。

全色、接筆:用礦物顏料進行調和顏色對畫意進行全色。

全色前后比較。

完成一幅古畫的修復需要一個復雜和細致的過程。

專家正在觀賞古畫。

陳列著各類古畫作品的展覽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574743.html

相關閱讀: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重塑我的頭像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