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姚雪垠 介紹簡介-姚雪垠 簡歷-姚雪垠 作品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名人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10.10.10-1999.4.29
民 族: 漢族
現代小說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鄧縣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父親上過開封優級師范。由于家境窘困,母親準備在他出生時溺嬰,幸為曾祖母所救。從小愛聽外祖母講故事,還由此激發了想象能力和文學興趣。
鄧縣地處豫西南,環境閉塞落后,水旱災害與瘟疫頻仍。加上封建軍閥壓迫,農民無以為生,或外出逃荒,或鋌而走險,土匪遍地。姚雪垠9歲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燒光,從此隨父母逃到鄧縣城內居住。在縣城里,先讀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會辦的高等小學,背誦過大量古文并習作文言。暇時愛聽藝人說《施公案》、《彭公案》、《三國志演義》等書。
1924年小學畢業后,去信陽上中學。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學校提前放假;剜l途中,與二哥和其他兩名學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隊伍作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個土匪小頭目認為義子。在土匪中生活約100天的這段特殊經歷,成為他后來創作自傳性小說《長夜》的基本素材。
此后四年多,除去樊城鴻文書院讀書的幾個月外,基本上失學在家。利用這段時間,閱讀了許多“五四”新文學作品,也讀了一些俄國作家的小說,培養了對新文學的興趣,增強了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實的不滿。家庭的缺少溫暖與社會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兩次到具有進步色彩的軍隊中去當兵。由于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出路,滋生了苦悶感傷的情緒。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與此同時,在《河南日報》副刊用“雪痕”的筆名發表處女作《兩個孤墳》和其他作品,這些小說寫了下層勞動者受封建勢力迫害致死的悲慘故事,表現了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入學后不久,即參加進步活動,和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還讀了清代樸學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觀派的一些代表性論著,立志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史學家或文學家。1931年暑假被學校當局以“思想錯誤,言行荒謬”的罪名開除。從此結束學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書、編輯為生。到抗戰爆發前夕,先后在《文學季刊》、《新小說》、《光明》、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上發表了《野祭》、《碉堡風波》、《生死路》、《選舉志》等10多篇小說,這些作品展現了內地農村黑暗混亂的現實圖景,和被壓迫者奮力反抗的斗爭畫面。此外,編過《大陸文藝》、《今日》兩種刊物,在《芒種》、《申報》上發表雜感,還刊出散文散文詩、文學論文多篇。這些文章同樣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關切,有敏銳的時代感。由于受文藝大眾化、大眾語討論的影響,1936年曾收集家鄉口語,編為《南陽語匯》。
抗戰爆發后,從北平輾轉來到開封,與別人合辦《風雨》周刊,任主編;在此前后,還發表論文、雜感數十篇。并曾赴徐州前線采訪,隨后寫成書簡體報告文學《戰地書簡》。
1938年春去武漢,不久參加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從事抗日的進步的文化活動。在《自由中國》、《文藝陣地》上發表短篇小說《白龍港》、《差半車麥秸》。次年又在《文藝新聞》上刊出氣氛悲壯的《紅燈籠的故事》。后兩篇曾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并被譯為英、俄文!恫畎胲圎溄铡泛蜕院蟮闹衅≌f《牛全德與紅蘿卜》之所以受到文學界的重視原因之一,是成功地運用活潑生動的群眾口語,寫出了農民在抗戰中的覺醒與變化。1939年起,姚雪垠在輾轉鄂、皖、蜀等地的過程中,以主要精力創作中長篇小說,寫有《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新苗》、《重逢》等。這些作品多以抗戰初期知識青年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為題材,寫出了年輕一代高昂的救國熱情,并從側面觸及了國民黨軍政機構的黑暗腐敗與地方封建勢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戰陣營內部的復雜斗爭。筆法轉向委婉細膩,語言更為活潑多樣。但有的作品在青年男女愛情生活方面用了過多的筆墨,沖淡乃至削弱了表現時代的主題。這個時期,他也寫了不少文學論文,如《論現階段的文學主題》、《通俗文藝短論》、《文藝反映論》、《屈原的文學遺產》等,其中一部分曾集為《小說是怎樣寫成的》一書出版。此外,還印行了《M站》、《春到前線》、《差半車麥秸》等短篇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687944.html

相關閱讀: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重塑我的頭像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