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劉蘊華,陜西省吳堡縣人。柳青9歲起于寺溝村上學3年,1927年考入葭縣螅鎮高小,1928年隨長兄柳春園到米脂縣東街小學讀書1年,5月劉義維介紹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因大哥離開米脂,返回葭縣媳鎮小學讀書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綏德師范學校。在此,他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少年漂泊者》、《反正前后》、《西線無戰事》等不少進步書籍,啟發很大,勇敢地參與學校的學潮斗爭。經常上街講演、張貼標語、游行,與國民黨頑固派、土豪劣紳斗爭,綏師進步師生的革命行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憤恨,“白色恐怖”很快襲來,組織被打散,學校被封閉,柳青被迫返家種地半年。
1931年,其兄春園在東北教書賺錢,資助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學學習,他苦心研讀,開始鉆研文學作品,經常閱讀魯迅、郭沫若、茅盾、高爾基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深處,奠定了走文學創作的道路。從初中二年級起,開始學英文,一年后即能閱讀一般的英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開闊廠視野,豐富了閱讀內容,增加了不少知識,提高了熱愛文學的興趣,特別向往進步文學,開始自學俄文,介紹蘇聯文學,走上業余創作道路。在學校經常寫散文、詩歌,翻譯外國短篇小說,不斷在報刊上發表。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燃及西安,他積極參與游行示威,宣傳抗日,呼吁“停止內戰”。當時,柳青是西安高中學生會負責人,擔負學校高中學生刊物《救亡線》的編輯,不斷鼓舞西安學生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斗爭。
1936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學生運動再度高漲,柳青積極參加。12月底,經董學源介紹,與延安來的李一氓、馮文斌相識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李一氓領導的陜西省委臨時宣傳委員會工作,任學校黨支部宣傳委員,西安學生聯合會刊物《學生呼聲》主編,在《學生呼聲》刊物上,發表了《毛澤東和斯諾的談話》,短篇小說《待車》。
1937年,柳青高中畢業,擔負《西北文化日報》副刊編輯,負責西安青年文協黨團工作。當時,“九·一八”事變已發生6年,東北淪陷,華北告急,祖國處于危急存亡之際。柳青利用報刊鼓動人民奮起抗日。是年,平津失守,北京師大、北大和天津北洋工學院部分師生流亡到西安,辦起西北臨時大學,兩月后,柳青考入該校俄文選修班,一邊學習俄文,一邊從事蘇聯文學翻譯。因日本飛機頻繁轟炸,學校于1938年4月遷陜南城固,柳青未去,跟隨八路軍到前方打仗,開始了他的創作活動。
1938年5月至1939年7月,柳青在陜甘寧邊區文協任“海燕”詩歌社秘書,民眾娛樂改進會秘書,做機關黨的工作。翻譯西班牙小說《此路不通》后,與劉祖春等人赴晉西北前線采訪,先后發表了不少通訊報道。1939年春,回延安隨民眾劇團去陜甘寧邊區9個縣體驗生活。6月回到延安,寫了兩篇小說。8月再度上前線,到晉西南115師獨立支隊2團1營、129師386旅771團任文化教員。1940年10月回延安,在抗聯全工作,先后寫出《誤會》、《犧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廢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鄉》、《喜事》、《土地的兒子》、《三坰地的買主》等10多篇小說,生動地描繪了抗日軍民的英雄形象。后來,他將這些作品收集在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地雷》中。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開始。柳青暫時放棄寫作,參加了整風運動。1943年2月,組織派他到米脂縣民豐區呂家檢鄉任文書,他經常深入農村,發展共產黨員,領導群眾開始減租減息,組織大生產運動。繁重的工作,艱苦的農村生活,使他病了一場。在緊張的春夏秋冬里,他讀完5本《斯大林選集》。工作實踐,學習中的啟發,使他原來不愿到農村工作的思想感情,起了根本性的轉變。柳青在這個鄉一直工作3年,收集了不少資料。1945年3月6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他的《米脂民豐區三鄉領導變工隊的經驗——三鄉班干部一攬子會上的總結》。他的長篇小說《種谷記》手稿,也是在這里完成的。1945年10月,柳青帶著《種谷記》手稿,隨軍奔赴東北,開辟解放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764663.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重塑我的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