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個人資料
中文名:姚崇
別名:姚元崇、字元之
謚號:文獻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國籍:唐朝
所處時代:唐朝時期
出生地: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
出生時間:公元65年 逝世時間:公元72年9月28日
職業:政治家
職位:中書令
爵位:梁縣侯→梁國公
成就:輔佐玄宗開創盛世
姚崇簡介
姚崇字元之(公元65年-公元72年),本名元崇,陜州硤石人(今河南陜縣),唐代著名政治家,?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雙全,歷仕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兩次拜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刺史。
唐玄宗親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梁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被稱為救時宰相。
姚崇執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并稱唐朝四大賢相。72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謚文獻。
姚崇生平簡介
姚崇年輕時生性灑脫,注重氣節,勤習武藝,以打獵自娛,二十歲后發奮讀書,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筆成章舉,授為濮州司倉參軍,累遷至夏官郎中。
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作亂,攻陷河北數州。當時,軍機事務繁忙,姚崇處理得當,有條有理,深受武則天賞識,被擢升為夏官侍郎。
698年(圣歷元年),姚崇升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后改任鳳閣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長史。
704年(長安四年),姚崇因母親年邁,請求辭去官職。武則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職,但保留其相王府長史一職,讓他奉養老母。不久,武則天又讓姚崇兼任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姚崇推辭道:“夏官執掌兵權,臣是相王府屬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蔽鋭t天深以為然,便改任他為春官尚書。
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欲把長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調到定州,充實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訴。姚崇不顧張易之的屢次說情,斷停此事,因此得罪張易之,被貶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頭銜。九月,姚崇出鎮靈武,充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并舉薦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宰相。
705年(神龍元年),張柬之與桓彥范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為皇帝,復辟唐朝。姚崇恰于此時回到京城,得以參與政變密謀,因功賜爵梁縣侯,實封二百戶。不久,姚崇被外放為亳州刺史,后歷任宋州、常州、越州、許州。
7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繼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升任中書令。姚崇與宋?協力合作,革除中宗時期弊政,任用忠良,貶黜奸邪,賞罰分明,杜絕請托,使得各項法度重新得到整飭,朝野都認為國家復有貞觀、永徽之風。
當時,太平公主干擾朝政,諸王手握兵權,對皇太子李隆基構成威脅。7年(景云二年),姚崇與宋?密奏睿宗,建議將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禮外放為刺史,將岐王李范、薛王李業由羽林將軍改為東宮屬官,并讓太平公主遷居東都。太平公主大怒,指責李隆基。李隆基無奈,只得上奏皇帝,稱姚崇離間宗室。姚崇因此被貶為申州刺史,后歷任揚州長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簡肅,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頌揚。
7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黨羽,后到新豐(在今陜西臨潼東北)檢閱軍隊。當時,姚崇正在同州擔任刺史,距離新豐不到三百里,按規定應到行在見駕,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來。姚崇到后,與唐玄宗議論天下大事,侃侃暢談,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為宰相。姚崇遂提出十條政治主張:
、實行仁政,廢除嚴刑峻法。2、息兵休戰,不求邊功。3、法行自近,公平執法。4、宦官不得干政。5、拒絕租賦外的貢獻。6、皇親國戚不得擔任臺省官。7、禮待朝臣。8、虛懷納諫。9、不再增建道觀、佛寺。0、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鑒戒。
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梁國公,后升任紫微令。
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并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76年(開元四年),山東地區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姚崇上奏道:“《詩經》道:‘秉彼蟊賊,付畀炎火!瘽h光武帝也曾下詔道:‘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這些都足以證明滅除蝗蟲是應該的。蝗蟲怕人,容易驅除。田地都有主人,讓他們救護自己的莊稼,一定會很賣力。夜間焚火,在旁挖坑,邊燒邊埋,蝗蟲才能滅盡。古代有除蝗而沒能滅盡的,只是因為沒有盡力。”于是派出御史為捕蝗使,督促各地滅蝗。
當時,朝議鼎沸,都認為蝗蟲不宜捕殺,唐玄宗猶豫不定。姚崇進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變通。事物的發展常有違反經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違反潮流而合乎權宜的。古時曾有蝗災,只因不肯捕殺,以致發生饑荒,百姓相食。如今飛蝗遍地,反復繁殖,河南河北家無宿糧,若無收獲則百姓流離,關乎國家安危。滅蝗即使不能盡滅,也比留下來形成災患為好!”唐玄宗深以為然。
唐玄宗雖被說服,但百官仍疑懼不安。黃門監盧懷慎道:“蝗蟲乃是天災,豈是人力所能除。況且殺蟲太多,有傷天和!币Τ绲溃骸俺萃跬舔沃魏灭蠹玻瑢O叔敖斬蛇得到福報。如今蝗蟲可以驅除,若任其成災,糧食將被食盡,到時百姓怎么辦?滅蝗救人,如果天降災殃,有我姚崇承擔,絕不會推諉給您。”盧懷慎無言以對。
地方官員對滅蝗之舉仍有反對意見。汴州刺史倪若水進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災,前趙劉聰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彼芙^御史的指揮,不肯滅蝗。姚崇寫信責備道:“劉聰篡逆之君,德不勝妖,陛下圣明之主,妖不勝德。古時州有良守,蝗蟲不敢入境,如果說修德可以免除蝗災,發生蝗災就是無德造成的么?”倪若水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殺蝗蟲。在姚崇的堅持下,蝗災的危害被減小到最低限度,雖然連年蝗災,也沒造成大面積的饑荒。
姚崇在京城沒有住宅,寓居在罔極寺中,因瘧疾臥床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數十人,前去探病,每遇軍國重事,都命黃門監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見。后來,唐玄宗采納源乾曜的建議,命姚崇搬入四方館居住,并準許他的家屬侍疾。姚崇認為四方館存有官署文書,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極力推辭。唐玄宗道:“設置四方館本就是為官員服務,朕安排您住進來,是為國家考慮。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讓您住進宮里,您不要推辭!”
姚崇雖是一代賢相,但卻教子無方。其子姚彝、姚異廣交賓客,招權納賄,遭到輿論的非議。中書主書趙誨接受胡人賄賂,因事情敗露,被唐玄宗定為死罪,姚崇也極力營救。玄宗對此非常不悅,在赦免京城罪囚時,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將趙誨流放嶺南。姚崇為此憂懼不安,數次請辭相位,并推薦廣州都督宋?繼任宰相。不久,姚崇被罷去宰相之職,改任開府儀同三司。
唐玄宗雖將姚崇罷相,但對他仍極為尊崇,讓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專門征詢他的意見。720年(開元八年),唐玄宗封姚崇為太子少保,但他卻因病沒有接受。
72年(開元九年),姚崇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追贈揚州大都督,謚號文獻。729年(開元十七年),唐玄宗又追贈姚崇為太子太保。
姚崇生平評價
姚崇三次為相,皆兼兵部,對于邊境屯戍及士馬器械無不諳記。為政注意用人,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材。他和宋?并稱“姚、宋”,同為后世稱道的良相。
有唐元宰曰梁文貞公者,位為帝之四輔,才為國之六翮,言為代之軌物,行為人之師表:蓋維岳降神,應時間出者也。
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毛澤東: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
姚崇墓
姚崇墓位于河南省伊川縣彭婆鎮許營村,2008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唐朝開元年間,百姓便把姚崇的畫像當作真神來供奉。許多地方都為他修蓋廟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臨福祉。臺灣省云林縣虎尾鎮還保存有姚王爺廟,以祭祀姚崇。
北宋元?年間,陜州知州游師雄因仰慕姚崇,在姚崇故鄉陜州(今河南陜縣)設立姚公祠。在姚崇后裔散居各地的情況下,姚公祠被人們祭祀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869876.html
相關閱讀: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重塑我的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