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巧問的故事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聰明過人,想象力強。四歲時,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敝祆鋯枺骸叭蘸嗡剑俊敝焖苫卮鹫f:“附于天?”朱熹又追問道:“天何所附?”一席話問的朱松驚訝不已。
追索其詩的故事
朱熹有足疾,曾有一個江湖郎中來為他治療。針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腳輕便了不少。朱十分高興,重金酬謝的同時,還送給這個道人一首詩:“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撐動,想不到針灸還真有神奇之功。扔開拐杖出門兒童看了發笑,這難道就是從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書的詩章,就離去了。沒幾天,朱熹足疾重新發作,且比沒針灸前更厲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尋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嘆息道:“我不是想懲罰他,只是想追回贈的那首詩,唯恐他拿去招搖撞騙,誤了別人的治療。”
為官正直,體察民情的故事
公元67年秋天,福建崇安發生大水災,朝廷派他前往視察災情,他曾遍訪于崇安各山谷之間。在視察中,朱熹發現“肉食者漠然無意于民,直難與圖事”。他說:“若此學不明,天下事決無可為之理”(同上)。由于災情嚴重,糧食無收,地方官不認真救濟,到次年青黃不接之時,就在崇安發生了饑民暴動。這時,朱熹與知縣諸葛廷瑞共同發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賑救饑民,他又請求朝廷以“六百斛賑濟”,這才平息了饑民的暴動。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倉”的辦法,并建議朝廷廣為推行,作為解決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的口糧問題的機構。他規定“社倉”的任務,是在青黃不接之時貸谷給農民,一般取息20%,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貸糧,若發生小饑,息利可以減半,若發生大饑、則可免除利息。當然設立社倉的最大好處可以防止農民暴動。為此,朱熹于公元7年在其家鄉首創“五夫社倉”,作為試點,并上疏朝廷,建議按其辦法在全國范圍推行。由于此法對官僚地主和高利貸者不利,因而未能廣為推行,只有極少地方,如福建建陽和浙江金華等地實行了這個措施。
鵝湖論學的故事
在南宋的理學家之中,陸九淵也是名氣很大的人物。陸九淵與朱熹同時,小于朱熹9歲。二人在治學目標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認識途徑卻大不相同。從哲學觀點上講,朱、陸兩家是南宋時期唯心主義理學內部的兩個不同學派,由于觀點不同,兩家在學術問題上進行了長期的爭辯。朱陸二人的辯論方式,主要是通過書信的往來進行交鋒,然而鵝湖之會卻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75年),為了調和朱陸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學者呂祖謙發起,邀請了朱熹和陸九淵、陸九齡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鵝湖寺(今江西鉛山縣境內)集會,討論的主要問題是“為學之方”。這便是中國學術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鵝湖之會5年過后(80年),陸九淵來到白鹿洞書院拜訪朱熹,請為其兄陸九齡撰寫墓志銘,二人一見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現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僅接受了陸的請求,同時還邀請陸九淵為書院師生講學,陸也欣然同意,他的題目是講解《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章,聽者深受感動,給師生們留下了良好印象。這件事說明朱、陸的觀點雖有分歧,但他們在學術交往和待人處事的態度上都具有寬豁大度的君子之風。
朱張會講的故事
張?,字敬夫,師從胡宏,學有專長,自成一派,號稱湖湘學派,朱熹對他早有敬仰之心。朱熹和張?進行了一次中國學術史、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會講??朱張會講,開創了會講之先河。兩人的討論從太極之理上展開并最終趨于一致。朱、張會講于岳麓書院,從各地趕來聽者達數千人。在岳麓書院講堂,朱熹手書“忠孝廉節”四個大字,后被書院奉為校訓。在經過兩個月的岳麓講學后,朱熹在張?的陪同下游南岳衡山。在一路的游覽中,眼前的無邊風景,不時牽動他們的詩興,他們一邊游覽一邊唱酬。幾天里,他們共得詩一百四十九篇,合編為《南岳唱酬集》。下了衡山,從岳宮到櫧州一百八十里,朱熹和張?就還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臨別前的討論。兩人朝夕在船中,討論《中庸》之義三天三夜未曾合眼。朱熹與張?分手后,攜弟子范念德、林擇之東歸,一路輪流更換唱和。
朱熹和鄭樵的故事
南宋朱熹年輕時,從建陽到泉州同安縣赴任,路經莆田時,于夾?草堂見到了鄭樵。年過五旬的鄭樵對他以禮相待。席間,桌上只有一碟姜、一碟鹽巴,朱熹的書僮看到心中暗暗不樂。朱熹取出一部手稿,請鄭樵過目指正。鄭樵恭敬地接過,放在桌上。接著,他燃起一炷香,室內頓時異香撲鼻。這時,恰好窗外吹來一陣山風,把手稿一頁一頁地掀開。鄭樵一動不動地站立著,像被清風吹醉一般。等到風過去后,他才慢慢地轉過身子,把手稿還給了朱熹。兩人促膝而談,一連談了三天三夜、朱熹十分高興,特地寫了一幅對聯表示感謝。聯句是:云?會梧竹,山斗盛文章。
朱熹離開草堂后,步行到前次下馬的地方上馬。他的書僮不滿地說:“這個老頭子算什么賢人?他對相公太無禮了。無酒無肴,只有一碟姜一碟鹽,虧他做得出來�!敝祆湔f:“那鹽不是海里才有的嗎?那姜不是山里才有的嗎?盡山盡海,是行大禮啊!”
書僮:“相公的手稿,他連看都不看……”朱熹:“你沒看到嗎?我送他手稿時,他特地燃起一炷香,這是很尊重我��;風吹開稿頁那陣子,他把稿子看完了。他跟我談了不少好意見,還能把手稿里的原句背出來,令人欽佩。”書僮:“相公老遠跑來見他�?山裉祀x開時,他送都不送一程�!�
朱熹說:“他送到草堂門口,就已盡禮了。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做學問的人,每分鐘時間都很寶貴啊�!�
正說著,前面草叢里突然嘩啦一聲,一只五色雉鳥從頭頂飛過。兩人不由得回過頭來,卻見鄭樵還站在遠處的草堂門口前,保持原先送客的姿態,手里還拿著一本書。朱熹笑著說:“你看,他還在門口站著,送客不忘讀書,真是個賢人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923031.html
相關閱讀: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重塑我的頭像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