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1916--1983),教授。江蘇南京人。1938年畢業于金陵大學歷史系。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8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曾任蘇州社會教育學院教授。建國后,歷任黃南文教學院、江蘇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學院教授。著有《魯迅作品分析》、《魯迅創作的藝術技巧》、《美學與藝術實踐》等。女,漢族,中共黨員現任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黨組書記主持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全面工作主管辦公室、政策法規處、人事教育處、老干部處和協會工作男,1962年生,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和1986年獲北京大學放射化學學士和環境化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德國Wuppertal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為加拿大York大學大氣化學中心博士后;1993年至1999年為加拿大農業部土壤與生物資源研究中心博士后、合同研究員;1999年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教授,并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被教育部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環境科學特聘教授。 學術水平:(1)大氣化學反應動力學 揭示了有機硝化物作為氮氧化物載體,長距離輸送后對大氣化學的影響。提出了HO2自由基與NO2異相反應生成HONO的機理,研究結果被Finlayson-Pitts和Pitts著2000年版大氣化學教科書“Chemistry of the Upper and Lower Atmosphere”引用。率先對CF3O自由基的大氣化學反應進行了系統研究。確定了CF3O與NO、NO2、烷烴、烯烴和CF3OO與NO2反應的機制。為評價和選擇合適的氟利昂替代物提供了重要反應參數。(2)地-氣物質交換 解決了遲豫湍流積累(REA)一系列技術難點,成功地用航測方法測量了有機農藥、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溫室效應氣體的區域通量。建立起大面積地-氣痕量氣體交換的測量方法,可為區域地表痕量物質的排放和沉降、痕量氣體的全球源清單提供更可靠的觀測數據。(3) 青藏高原與極地大氣環境 組織和參與了珠峰環境及北極大氣環境科學考察,觀測到珠峰地表臭氧日變化異常現象,在珠峰地區的冰川溶水、雪樣、北極冰川樣品中測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存在,并對當地大氣和地表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通量進行了觀測。 在國外工作期間主持或參加課題包括(1)加拿大聯邦政府項目Regional Estimates of Toxic Substances Affecting the Great Lakes Water Quality,主持課題“飛機測量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通量”;(2)加拿大自然資源部項目Obtaining Baseline Estimates of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主持課題“痕量氣體通量測量”、“氨通量測定”、“農業和北方森林生態系統氣溶膠的粒徑和濃度分布”和“加拿大農業生態系統氣溶膠的釋放及沉降”,F主持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有機農藥對大氣和生態環境的影響”(2000-20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沙塵暴中細顆粒物表面的多相復合化學反應及機理”(2001-2003);教育部重點項目“ 青藏高原低層大氣氧化性及城市污染特征”(2001-2003),北京大學生物醫學跨學科中心項目“北京大氣細粒子對人體健康影響評價”(2001-2004),教育部重點項目“珠江三角洲城市環境污染形成機制及調控原理-城市大氣復合污染形成機制”(2002-2004)。朱 彤 1963年8月生,陜西白水人,碩士研究生,沈陽定通門業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工程師。在校學習期間,主編出版《萌芽》報,登載師生的教學隨筆、課堂筆記、學習心得,以及散文、小說、詩歌、美術等文藝作品,推動了教學改革和校園文化生活。他創辦“沈陽主通門業制造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為國家上繳巨額稅金。撰寫《國際信息與民營企業》等論文和報告10余篇。其中發表在1992年第2期《情報雜志》上的《建立“情報文學學”的學科體系》一文,被選入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圖書情報工作文庫》。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中央電視臺編委會委員,高級編輯。浙江省臨海人,1959年10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四川省戲曲學校中專畢業,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習本科畢業,俄羅斯國立戲劇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導演學博士學位。曾任四川省川劇院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講師。1994年9月調入中央電視臺,歷任《綜藝大觀》導演、《文化視點》制片人、文藝中心影視部副主任、中央電視臺辦公室副主任兼秘書處處長、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主任,2008年8月任現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930550.html
相關閱讀: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
重塑我的頭像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