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醫龍的故事
耀州五臺山下,幾個人抬著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著一位老婦人。只見老婦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絕。正行走間,碰見一老者,童顏鶴發,身背葫蘆,看老婦人十分傷心,急步上前問道:“老婦人哭送何人?”不料老婦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對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發現有血滴,忙安慰老婦人道:“老婦人不要難過,棺內人尚有救。”老婦人聽說棺內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聲,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這樣了。也許天可憐我,女兒有救。于是邊擦眼淚邊說:“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難產,死去已有兩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婦人擦干淚眼,抬頭一看,驚喜地喊到:“孫真人?”老婦人以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細一看,果然是孫真人,不覺大喜,忙叫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以為老人氣糊涂了,傳來喊話:“半路上不能停棺!”“停!停!我娃有救啦!孫真人來了!”聽說孫真人來了,抬棺的人才停下來,將棺木緩緩落地。有人小聲嘟囔:“醫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誰再能沒聽說過能把死人治活!睂O真人來到棺前,讓打開棺蓋一看,說:“好險啊,我若遲來一步,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彪S即拿出苗銀針,找準穴位,扎進婦人身內,兩指捻提轉動。眾人圍著棺木,噔大眼睛,摒住呼吸,盯著棺內婦人。稍停,棺內便傳出嬰兒的啼哭,產婦的呻吟,眾人才松了一口氣。老婦人連連叩頭謝恩人。孫真人一針救二命,剎時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京兆,傳遍唐土。從此,人們對孫思邈以藥王相稱。
孫思邈懸絲診脈的故事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每日愁鎖眉頭,坐臥不寧。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問道:“皇后身患重病,經太醫不斷診治,百藥全無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醫?請來為她繼續治療才是!”徐茂功聞言,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說道:“臣早聽說華原縣(今耀縣)有位民間醫生孫思邈,常到各地采藥為群眾治病,對婦兒科尤其擅長。疑難之癥一經他手,都能夠妙手回春,藥到病除。以臣之見,還是將他召進宮來,為皇后治療才好!”
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唐太宗見孫思邈已經來到,便立即召見了他,說道:“孫先生醫術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請先生前來治療,若能好轉,寡人定有重賞!
但是,在封建社會,由于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后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 “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原來,孫思邈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群眾稱為神醫的原因。
“萬歲!民醫已對病癥經過了查問診脈,診斷其為胎位不順,民間叫做小兒扳心,故而難產十多個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孫思邈診斷完畢,向太宗稟告了病因。唐太宗聽完以后,問道:“孫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樣治療?”孫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將皇后的手扶近竹簾,民醫在其中指扎上一針即見效果!庇谑遣膳畬⒒屎笞笫址鼋窈,孫思邈看準穴位猛扎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緊接著采女急急忙忙跑出來說道:“啟稟萬歲,皇后被孫醫師扎過一針后,產下了皇子,人也蘇醒了!”
唐太宗聞言大喜,對孫思邈說道:“孫先生果真醫理精深,妙手回春,確實是當代名醫!今日醫好中宮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執掌太醫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孫思邈不愿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并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聽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并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唐太宗深為孫思邈的高尚品德和為人處事的精神風貌所感動,同文武百官將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藥材,為黎民百姓救死扶傷,任何人不得阻攔。
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后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臺山去拜訪孫思邈,并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孫思邈答弟子問的故事
一次,劉神威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中草藥為何能醫病,是什么原因?
孫思邈答道:“中草藥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種藥物不同的性:寒、熱、溫、涼;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趨勢;不同的歸經,對于患病的機體,起到調節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盧照鄰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名醫能治愈疑難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孫思邈答道:“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于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于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么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于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于志則顯現于氣色精神;發于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并沒什么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征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頗深。
虎守杏林的故事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精研醫學并兼通佛典,被譽為“藥王”的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縣。觀其景物優美,民風淳樸,遂留連忘返客寓郊寺,懸壺行醫無欲求,施醫無類,師承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錢,不受謝,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樹三株,經年植杏樹百畝,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賑貧。此間,有虎伏跪求醫,孫思邈首創“虎撐”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靈性,不復危害人畜,感恩為其守護杏林并充當藥王坐騎。藥王佩逝,虎繞寺哀嘯三日,不知去向。
孫思邈養生理論的故事
唐朝鄧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兒子,喜歡學習,擅長談論辨名析理之學,典簽盧照鄰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經常聲稱,說:"我的命相就這樣了。"盧照鄰是范陽人,任新都尉,因為患有難醫治的疾病,他住在陽翟的具茨山,編著并注釋《疾文》和《五悲》。盧照鄰性情高雅頗具詩人風度,不料后來竟投潁水自殺身亡。盧照鄰曾居住在景城鄱陽公主廢棄的府第中。顯慶三年時,唐高宗召見太白山隱士孫思邈,當時孫思邈也住在這里。孫思邈是華原人,當年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是他的視力和聽力都一點沒有減弱。盧照鄰見到孫思邈后傷感自己正在壯年,卻疾病纏身,久治不愈,終日里困頓疲備,于是作《蒺藜樹賦》,用來傷悼他與孫思邈二人之間承受自然的體質的差異。盧照鄰作的賦,詞句極其美麗。孫思邈會算天象歷法和攝生養性之術。盧照鄰和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都用對老師的禮節待孫思邈。他們曾問孫思邈,說:"名醫能治好病,是根據什么道理呢?"孫思邈說:"我聽說通曉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體,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為本體,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輪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換更迭,這是大自然在運動。自然界中的大氣,合起來就成為雨,流動的時候就成為風,散發開去的時候就成為露,紊亂無序時就成為霧,凝聚時就成為霜雪,伸展擴大成為虹霓,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規律。人體有四肢和五臟,醒著、睡時,呼出吸進,吐故納新,精脈和氣血循環。流動就是血氣循環,顯現出來就是人的氣色,放出來的就成為聲音,這是人體的正常運動。陽用它的精華,陰用它的形體,這是天與人相同的,及至它違背了這正常規律就要生病了。蒸就發熱,不然就生寒,淤結就成為瘤贅,阻隔就成為癰疽,奔走過疾,就氣喘噓噓用盡了精力,就會焦枯,根據表面的診斷,可以檢查出身體內部的變化。從人體類比自然界也是這樣。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變化,星辰運行中出現的差錯,日蝕、月蝕現象,彗星的隕落,這是自然界的危險的征兆!寒暑顛倒,這就是外界的冷熱失常啊。石頭豎起。泥土跳躍,這是自然界的瘤贅啊。山崩地陷,這是自然界的癰疽。急風暴雨,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澤干涸,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醫用藥物進行輸導,用針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賢任能來治理天下。所以身體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災害,這全都是氣數!"盧照鄰說:"人世間的事情怎么樣呢?"孫思邈說:"膽要大,心要小;智慮要圓通,行為要方正不茍。"照鄰說:"怎么講呢?"思邈說:"心是五臟的元首,它應該遵循規律辦事,所以要謹慎。膽是五臟的將領,它必須堅決果斷,所以膽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動如同天,所以要圓通,仁義的人沉靜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茍!对娊洝氛f,'好象走到了深淵的邊緣,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層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壯的武士,保衛著三公九卿,是大膽。'《傳》說'不因為有利可圖就返回去;不因為行仁施義就悔疚,就是仁義的人的方正不茍。'《易經》說'遇到機會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這就是明智人的圓通。'"盧照鄰又問:"養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孫思邈說:"天有滿有虧,人世間的事情有許多艱難和困苦。如果不謹慎行事而能從危難中解脫出來的人,從來也沒有過。所以講求養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謹慎。自己謹慎的人,長期以憂畏為根本。《經》說,'人不畏懼災禍,天就要降災難給你。'憂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禍福的根本,吉兇的源頭。所以讀書人無憂畏,仁義就不存在;種田的人無憂畏,糧食就不能增產;做工的人無憂畏,就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和法則;做買賣的人無憂畏,經營就不能盈利;當兒子的無憂畏,孝敬父母親就不至誠;做父親的無憂畏,慈愛就不執著;為人臣子的無憂畏,就不能建功立勛;身為君王的無憂畏,國家就不會安定,因此養性的人,失掉了憂畏就心思紊亂沒有條理,行為焦燥,難以自持,神散氣越,意迷志搖。應該活著的卻死了,應該存在的卻消亡了,應該成功的卻失敗了,應該吉利的卻遇兇險。啊憂畏就象水與火一樣,一會兒也不能忘掉它呀!人無憂畏,子弟就會成為你的強敵;妻妾變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你不忘憂畏,就不被別人限制,自己永記憂畏就不受別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謹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懼眼前憂慮,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難。能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龍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這些雄猛的動物都不會傷著你;各種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種疾病、瘟疫也傳染不上你;愛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毀謗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不久,孫思邈被授予承務郎,執掌藥局事務。孫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扎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性畜。他死后一個多月,顏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他的尸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樣。孫思邈一生撰寫《千金方》三十卷,傳給后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gren/953627.html
相關閱讀:毛澤東接待哪個西方國家元首的規格比尼克松還高?
重塑我的頭像
薩馬蘭奇——[任期經歷]
北宋勤奮讀書的名人故事
可蕊 介紹簡介-可蕊 簡歷-可蕊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