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系統包括信念、價值和規條(Beliefs,Values and Rules,簡稱為.BVR),是每一個人都有,并且與其他人不同的思想發動機:一個人憑這套系統去處理人生里的每一件事,因此,這套系統決定了這個人的成功快樂、情緒感覺和人生成就。這一章特別介紹一些提升這個系統的概念和技巧
正面詞語
"正面詞語"幫助我們運用詞語去改變思想而使自己在人生里有更積極和進取的態度,遇事時更快找出解決辦法,逃出困境。
在我們身邊,不難聽到一些類似這樣的話,顯示出說話人正陷于困境中:
"我不要再被人欺負。"
"我沒有辦法。
"還沒有可能。"
困境里的"困"是因為事情里有一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使我們感到無可奈何,亦即是無能為力。在困境中的人,容易把思想放在那些無法控制或不想要的因素上,如果能夠轉而注意一些本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則便有辦法使事情得到改善,也就是說可以再來一次和越做越好。這份心態,使事情有了轉機?显僭嚤愣嗔艘环莩晒C會,每次都比上次好一些,累積下來,怨天尤人的人就會少了。
說"我解決不了"的人是一個失敗者,而說"我要找出一個解決辦法"的人是一個樂觀者,亦即是一個成功者。其實都是針對同一個情況,心態不同便會出現不同的語言,而改變語言便可以吏心態改變。即把句子中"不"、"沒有"等負性的詞刪除,改用正面的詞語代替。例如:
"我不要再被人欺負"改為"我要別人尊重我"。
"我沒有辦法"改為"我要試著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這沒有可能"改為"我要找出一個突破的方法"。
看以上這些例句,你會發覺左邊(負面)的句子,就像困在一個圈中,文字的意思完全是靜態的。而右邊(正面)的句子,則有動感,是活的,是可以有所行動的意思。
我們的大腦,跟隨著我們的思想去操縱我們的身體。大腦只能接受正面的指令,給它負面的指令,它便會做出與我們意愿相反的結果。例如,一些人不斷叫喊自己不會驚慌,結果是,不久之后自己驚慌到發抖,甚至哭出來,便是這個原因。不信的話,你看看以下的句子,注意自己的腦里有什么涌出來:"不要想像一對白色的老虎,但是可以想像一對跛足的鴨;不要想像在雪山上滑下來的感覺,但可以回憶一個舒服寧靜的沙灘。"你是否發覺自己正是上述的四項?就是說,文中的"不要"對你的大腦是完全沒有作用的。對嗎?
盡量在說話時使用正面詞語,日子久了,你會發覺自己變得更積極、更有效率、更開朗。事實上,看看身邊的人,那些遇事順利成功的人說話都多用正面詞語,而那些失意灰心的人說話都充滿負面詞語。改變語言,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對于常用負面詞語的人,我們可以用正面詞語練習這個技巧幫助他們改善人生。
嘗試用一句正面詞語代替以下的負面詞語,亦即是用突破的說話去代替困境的說話。
"我不要沒有人理睬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沒有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問題沒法解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讀書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著他有很大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來沒有想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被公司辭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從未有人做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試過都不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沒有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的客人不會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事情太復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時間不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每次都失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覺得很無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面的負面詞語代表了困境,跳出了困境其實是海闊天空,代替的正面詞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以下是一些例子,讓你明白困境只有一個,而突破則有許多。多選擇便是多能力,把同樣的意思用正面詞語說出,我們的能力狀態便會不同。
困境的說話 突破的說話
1."我不要沒有人理睬我。" "我會去交些新朋友。" "我要和很多人溝通。"
2."我沒有錢。" "我要增加收入。" "我需要找些地方節省一下。"
3."這問題沒法解決。" "這問題需要一個新的思考角度。" "我們有一個新挑戰。"
4."我讀書少。" "應該報讀什么課程?" "我要創造出需學歷的事業機會。"
5."跟著他有很大壓力。" "我要增加自己的速度。" "我要學習如何提高效率。"
6."從來沒有想過。" "這事有新發展的可能。" "是該去想一想了。"
7."我被公司辭退了。" "我有重新策劃事業方向的機會。" "我會找到賞識我的地方。"
8."以前從未有人做過。" "我們有做第一個的機會。" "應該怎樣開始?"
9."以前試過都不成功。" "從前的經驗給了我們什么教訓?" "我們需要找個新的做法。"
10."我沒有信心。" "其中什么事情我不能控制?" "怎樣可以增強自己的能力?"
11."我們的客人不會接受。" "我們有教導客人的責任。" "其中對客人有利的因素是什么?"
12."這事情太復雜了。" "找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它。" "把它拆細去做處理。"
13."時間不夠。" "有些事情的重要性需要檢討。" "如何可以提高效率?"
14."我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 "我的需要便是我的目標。" "有誰可以給我意見?"
15."我每次都失敗。" "我需要找出新的做法。" "怎樣從那些經驗中學到教訓?"
16."我覺得很無奈。" "我要找出新的選擇。" "怎樣可以造成突破?"
深層的正面詞語
我們說的話來自內心,亦即潛意識。我們的潛意識包括了整個的"我",所以,我們說的話往往反映出整個的"我"的狀況。稍為留意一個人說的話,不難了解他的內心狀況。在輔導方面受過訓練的人士,能從受導者說的話中尋找蛛絲馬跡而明白受導者的問題。
從表面上看,當一個人說:"我會不斷努力去克服困難"或者"我決心去排除障礙"之類的說話時,我們或許會嘉許這個人,認為他很積極。其實,這個人會活得很辛苦,往往不能成功,卻不知是什么理由。他的話已經清楚地顯示出來:他要不斷地制造困難,才能讓他做到"會不斷努力去克服困難";他要常常制造障礙,好證明自己"決心去排除障礙"。
為了使自己的潛意識引導自己有更舒暢、更愜意的人生,避免給自己這類保證辛苦的指令,可以把句子改為:"我會努力去達到目標"和"我決心去爭取成功"。
阿Q精神
我主持課程時,常常從學員的口中聽到"阿Q"兩個字。對這個字作深人的研究,會認識到自己更多的人生觀。
"阿Q"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p可Q正傳》中的主角,很多人都讀過這篇小說。在中文流行的地區,很少有人沒聽說過"阿Q精神"這幾個字。"阿Q"事實上已經成了眾多人的口頭禪,用來形容某些人和他們的行為。讓我們在這兒先停一停,請你問問自己:"阿Q"或"阿Q精神"對你來說是什么意思?
在一次課程上,我成功地引導一位因失戀而十分不開心的少女變得積極和愉快。另一位學員說:"這不是很阿Q么?"我問她:"'阿Q'是什么意思呢?"
在另一個課程上,我說:"人人都可以從很多事情中找到正面的意義而因此變得積極愉快,無需把自己困在愁苦怨恨之中。一位學員馬上回應說:"這不是很阿Q么?"我問他什么是"阿Q",他說不出定義,而只能舉例說:''例如你跟我打麻雀輸了,說是因為知道我急著用錢而故意輸給我,這便是阿Q。什么是"真實"?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經過我們五個感覺器官傳人腦里,是為攝入過程;然后與我們腦里經多年建立起來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對比一下,是為處理和編碼過程。攝入、處理和編碼過程都是我們自己控制的,所以都是主觀的,經由三重主觀過程所得出的結果當然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故此,在我們腦里所有事物的意義亦都是主觀的。換句話說,每個人的"世界',只存在于我們的腦里,并沒有絕對的真實,而只有主觀的真實。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先舉一個例子:某人因為上司說了一句他覺得不對的話,他很生氣,千方百計地去找資料和花工夫去證明他的上司存心不正,所說的那句話是不對的。其實,對這個人來說,他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使自己有一個成功快樂的人生。與此相比,證明他上司是不是好人,或者那句話是不是太過分并不重要。他可以拋開如此重要的目標不顧而去做那么微不足道的事,他的人生一定有很多不快和辛苦。
如果他堅持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使自己有一個成功快樂的人生,他不會在乎他的上司說那句話的時候是否有不良動機,而只會去想那句話如何能推動自己更成功、更快樂。
所以"真實情況"既不存在,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情況怎么能對自己有裨益!
剛才我提到過一位失戀不開心的少女,她就是明白和接受了以上的道理而變得積極和愉快的。另一位學員說:"這不是很阿Q么?"我問那位學員:"你這樣說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阿Q?"她說:"失戀本來就應該不開心嘛!不是么?你看看哪一個失戀的人不是沒心情做任何事、痛哭、不想見人的嗎?"我接著問:"那么,按你說,應該哭和不想見人多久才不會被叫做阿Q?如果我失戀了,把自己關在房里不見人,哭了3天才出來,你會不會說我失戀這么大事只哭3天,所以是阿Q呢?或者我應該哭3個星期才出來?如此,我將會失去我的工作;或者哭3個月才出來?如此我將失去大部分朋友;甚至哭3年才出來,或者因此我會培養出恐懼或者仇恨異性的心態。怎樣才不算阿Q呢?誰可以作出這個決定?怎樣去作出這個決定?"
那位失戀的小姐,在那次課程中看到了該次失戀經驗帶紿她的人生的一些重要意義,做了一些改變,3年后結了婚,生活十分美滿。以此交換當時的一句"阿Q",不是很值得么?
若給你重新投胎的機會,并且有兩個選擇,你會選下面哪一個:
①名字叫"阿Q",人生里十件事有九件順利成功和開心。
②名字叫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叫"阿Q",人生里十件事只有兩件稱心滿意。
答案是很明顯的。故此,不要盲目地執著兩個字或者一句話,而封殺了自己本來可以有的很多選擇,其中可能包括了使你人生出現重大突破的機會!所以,每當遇上不開心的事,覺得想哭的時候大可哭一個痛快,然后找出事里正面的意義,積極地運用它去提升自己,管他算不算是阿Q呢!
拜木頭現象
有一天,閑來無事,出外散步,在沙灘撿了一塊木頭;氐郊依铮鞠胫挥玫蹲影阉耐獗硇揎椧幌,也許是太無聊了,在不經意之下,把木頭削成一個粗看似人形的不知名物件。碰巧這時一位朋友到訪,見到了木頭他問我是何物,我靈機一動:跟他開個玩笑,便故意裝出認真嚴肅的樣子,回答說:"不可以問,也不可以笑!"我又神態凝重地把木頭放在高高的一個木架上,拜了兩拜,并且要他也拜了兩。
原來朋友家中有事,想到我這里借住數月,我答應了他。次日他搬來的時候,我又作弄他,要他拜拜那塊木頭。接著我有事出國,一個月后回來,發覺家中倒也被這位朋友維持得齊整潔凈,特別是那個放置木頭的墻架,抹得一塵不染。當晚,有幾位經常見面的好朋友到訪,一進門,這幾個人便脫鞋,然后用恭敬的態度先向那木頭拜了幾拜。我問他們做什么。他們說也不大清楚,只是那朋友說必須拜,想是求保佑之類的意思吧。聽后我不禁啞然而笑,于是告訴他們整件事的開始只不過是我對那位朋友的一次玩笑而已。
在生活中很多人也有不少這樣的"拜木頭現象"。其實為的是什么無從得知,只是有人這樣說,或者已經習慣了,又或者看見人人都這樣想、說或者做,自己也就隨大流。其中的原因無法得知,而對自己有什么意義或好壞亦沒有想過。慢慢地,它們成為了根深蒂固的東西,在內心支配了自己,妨礙了自己在人生中本來可得的提升和突破。"阿Q精神"之類的說法便是例子,往往都屬于這種"拜木頭現象"。
打破局限性的信念--破框法
很多人在今天的環境里感到事事不如意,內心充滿疲倦、無力感、憤慨、內疚、無奈,甚至厭惡生活的感覺。其中的原因便是一些局限性的信念所控制的行為模式得不出效果。若想人生有更好效果出現,必須先改變這些信念。這些沒有效果、需要改變的信念,也就是日常掛在口邊的"思想框框"。
最妨礙我們在今天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找到突破的3個"思想框框"是:"應該如此"、"托付心態"和"沒有辦法"。這3個信念之間有關聯,往往會一起出現。
1."應該如此"
簡單地說,"應該如此"的意思就是:"事情理應如我所認為的那樣發生。"
試想像一下,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約了我吃午飯,約好中午12時半在某間餐廳見面。你準時赴約,而我卻一直沒有出現。也許在12時45分時你開始感到內心的那份平靜漸漸消失。1時10分時你嘗試用手提電話找我,我的手提電話沒有開,我的公司說不知我在哪里,你的秘書也說我沒有來電留言。1時40分時你感到十分不滿了,決定叫午餐給自己充饑,一面吃一面想起在過去我或有過各種不同的不負責任的表現或者其他缺點,終于,你在2時半付錢起行時,決定把我的名字從你的朋友名單上劃去,之后再沒有找過我。這只是一個虛構的過程。你當然有很多其他的做法帶給你我之間的友誼不同的結果,但是就讓我們暫時容許這個虛構的過程幫助我解釋我想說的話吧。
事實上,我有一段不平凡的遭遇。我是在下樓準備赴約的過程中出了意外:在樓梯上摔倒了滾下來,摔斷了腿,暈了過去,4個小時后才被發現送進醫院,更引起了并發癥,在神智不清的狀態中過了一個月。我一清醒過來,便馬上從醫院的病床上給你打電話,只是你的秘書說你不會聽我的電話。你我的友誼便從此中斷,本來有一個兩人合作可以有很大回報的計劃,也因此錯過了。
回想當天午飯時間,當你內心的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你腦中涌出的是一些怎樣的話?是否會像下面的一些例子?
"這個人為什么這樣沒有責任感?"
"真倒霉,白白浪費了兩個小時,還生了一肚子的悶氣。"
你的負面情緒的來源是你認為事情應該是這樣的:約好了我便應守時赴約。當事情沒有如你所認為的那樣出現,你的負面情緒出現了,同時假設是我的行為破壞了事情應有的規律,帶給你不理想的某些結果,F在明白了我的遭遇,你這一刻的念頭也許是:你這樣的想法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的確會使人誤會,因此所引起的誤會和友誼中斷也是不可避免的。極其量是知道真相之后,我們重新再做朋友。
其實,"能否避免"這一點操縱在你的手里。如果認為不可避免,我們便只得準備承受因此帶來的后果:不愉快的心情、友誼中斷、生意計劃的損失。如果你不想這些后果,希望改變"能夠避免"從而帶給你人生更多的收獲,也許我們應該研究一下這個"應該如此"的感知模式。
佛經中有"因緣"二字。用種樹一事去解釋,樹的種子就是因,而泥土、空氣、水分、太陽、肥料等是緣。"主因助緣"的意思就是樹的生長,需要因緣和合才能成事。反過來說,試想來才是怪事呢!因此,事情發生了便有發生的原因;有發生的原因就是有發生的理由;有發生的理由也就是應該發生。不發生才奇怪呢!當時意外出現了,我無法赴約,也無法通知你;而你無法見到我,也無法知道我的遭遇,所有的事本來就應該這樣發生,不是這樣才怪呢!一位大師說的"應該知道的都已經知道;應該來的也已經來了"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你因我沒有赴約而產生不忿,其實是在氣自己不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你需要有這種能力--在當時明白事情的真相,而你我也當然明白:沒有人有這種能力。
我們沒有這種能力,也無法學到這種能力。但是,我們無須有這種能力也可以過開心成功的日子。我們只要提醒自己兩點:
①事情發生了,自有它發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夠知道。
②如何配合已經發生的事情,給自己制造成功開心的機會?
人生在世,本來就無法要求事事如愿,大多數每天發生的事,我們都只是就實際情況而加以處理,努力從中取得更多更好,并繼續走下去。例如,若李先生能夠赴會,兩人可以開開心心地共享一頓午餐,在兩個小時中互相幫助對方有所收獲,有所提升, 固是樂事;若李先生不見出現,或者想到寫封信給多年沒有通訊的好友,或者好好享受那篇早應該但一直抽不出時間閱讀的文章,同樣可以使這兩個小時有意義。這不是更好的人生嗎?如何利用那兩個小時使之給你帶來更多的人生成功快樂,你完全可以主宰,又何必任由一個"事情應該怎樣"的信念來決定呢?!
其實,這個態度,在12時半你坐下時運用,人生便會更有效率了。
2."托付心態"
"托付心態"指的是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樂的控制權托付給別人。
就工作環境來說,我記得幾十年前的年輕人總是千方百計地進入一些大公司或者機構,因為它們"安定"、"前途好"。一些人 加入了這些公司或機構之后十分進取,也有一些人滿足于那份保障,不求上進,而只是努力于"練習學懶"。到了20世紀末期,這些公司和機構需要精簡:裁員、減薪、減福利,他們便抱怨公司不照顧他們了。
在婚姻或戀愛關系中,我們常常聽到類似"你是我的,我會給你快樂",或者"只有你才能給我歡樂,沒有你,我不知道怎樣生活"這樣的話。因為愛一個人便強行把控制自己人生快樂的權力托付給這個人,而要求他必須奉行一些行為模式(因為這樣我才感到開心,而他卻偏偏不這樣做,使我不開心),會使得這份關系很緊張。帶給自己的無力感和對方的窒息感,是很多婚姻和家庭問題的基本起因。
在日常生活、人際關系中,這種"托付心態"更容易見到:某人說了兩句話,自己心里便不是滋味,責怪他不體諒;上司感嘆一下生意難做,自己便擔心可能會裁員,以后的日子不知怎過;顧客表現出稍微強烈一點的反應,自己便覺得受氣。這些都是托付心態所造成的。
托付心態的來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自我價值不足。自我價值不足便需要外界的補足和別人的遷就。得不到這些,我們的負面情緒便會出現。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照顧自己的人生;人生中的成功快樂,只可由自己找到。倚靠別人獲得成功快樂,就算有這個可能,亦是危險的。別人也需要照顧自己的人生,爭取他自己的一份成功快樂。如果在途中順便幫幫你,倒也無所謂,但是如果要減少或者放棄他們對自己的照顧去遷就你,對你的態度便難以維持長久。更何況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改變中,昨天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今天便有可能出現分歧。沒有兩個人一樣,也沒有一人在兩分鐘里是一樣的。
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不斷地強化自己本身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我價值,培養自己的知識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他們會以自己為生命的中心,同時抱著"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信念,在使自己獲得成功快樂的同時,使其他人、整個世界也有所提升。當他們加人一家公司,或者認識一位新朋友時,他們也本著同一個態度。就像你跳上一部巴士,是因為你要去某個地方(人生目標),遇到另一位乘客坐在你的身旁,你與他分享沿途風光,也從交談中有所收獲(成功、快樂),如果后來發現他的目的地與你的不同,他自會比你早或遲下車,但總可以開心地分手,更會交換通訊地址,以保證日后的聯系。坐巴士是把自己帶到一個目的地,在那里可以繼續自己的路途,繼續取得更多的人生快樂成功。如果你的計劃有此需要,你或會比他更早下車,同樣你會開心地說再見和約好保持聯系。
婚姻或工作出現問題,自己頓然感到迷惘的人,往往在平時便有"你/公司照顧我"的托付心態。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人生方向,工作的公司或配偶是使自己行得更快,取得更多的伙伴,但不是完全操縱自己人生成功快樂的主宰。
自己人生成功快樂的控制權本來就在我們自己手里,既沒有人能比我們自己做得更好,亦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永遠地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去為此而努力。因此我們不應外求,亦無法外求。
3."沒有辦法"
"沒有辦法"的心態是一個導致無法突破的執著。"辦法"不是指一個方法,而是指一個人到此為止已知已做之外的所有方法。
你不難見到一些人固執于某種行為或處理模式而同時又對效果不滿。這些人容易把責任推給他人或世上任何事物。有一些人比較靈活,但是經過數次的行為或處理模式的改變后仍無滿意的效果,他們或是回復到最初的模式,或是放棄努力,采取一個"認命"的態度。這些人口中雖說甘心如此,心中卻不能接受現實。
其實突破是有可能的,但是首先要相信這一點。其次是堅持一個靈活的態度,不因未達到理想效果而妥協,而是不斷地去找 尋新的方法。
試想像你今天回家的時候,走到街口,發現因為舊樓倒塌而封了路,任何人都不準通過(見圖9-2),你會怎辦?你會有3個選擇:①放棄回家的念頭;②坐在一邊等待街道重開,這時你往往會怨天尤人;③去找另一條路。如果你是一個積極的人,的確很想回家的話,你不會考慮第一個和第二個選擇,而會集中精力去找另一條路。 '
如果第二條路剛好也因火災而被封了呢?你會怎樣?你會去找第三條路吧?如果第三條路也因水浸而封了呢?你會去找第四、第五或第六條路,直到你回到家為止。
如果"回到家"是你人生的最大目標,你會一直嘗試,什么路都嘗試,包括用直升機把自己吊下,或者掘地道,或者……
在你的人生之中,什么是夠重要的目標?在你達到成功事業的路上,找出突破重要嗎?如果它們重要到值得你繼續向此方向努力,它就什得你去不斷的找多一個方法,再多一個方法,再多一個方法......
無論你過去嘗試過多少個方法,總有另一個方法是你未知,未懂、未學、未想過的。就在看這一句的數秒里,世界上又增加了多少種解決過去未能解決的問題的方法?
那個目標是否值得你去努力,只有你本人能夠作答。但是某個方法是否值得你去嘗試,卻只需回答3個問題,若答案都是Yes,請不要躊躇,馬上去做吧!這3個問題是:
①如果有結果對我有好處嗎?
②我想在很短的時間里得到這份好處嗎?
③這些好處,能否符合"我好、你好、世界好"的要求?
舊的做法既然無效,回復舊的做法就等于坐在一邊等街道重開。抱怨環境條件不足,亦只能使自己沒有行動而已。任何新的方法都有多一分的成功可能,何況多嘗試會使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為什么你不能成為第一個找出解決方法的人?
結論:打破這三個思想上的框框,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困境都會消除。我們更能建立積極有效的信念,使自己更快更輕松地達到人生的目標。總之,打破這三個框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那便是:
1."應該如此"的破法:我們無法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發生了的都是應該發生的。
2."托付心態"的破法:每個人照顧自己的人生,不倚靠他人。
3."沒有辦法"的破法:凡事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我總有選擇。
換框法之一:意義換框法
所有的事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所有的意義都是人加上去的。既然是人加上去的意義,則一件事情:
第一,可以有其他的意義,也可以有更多的意義。
第二,可以有不好的意義,也可以有好的意義。
試想一下,當你用一塊石頭去錘打一顆釘子,或者趕走一只老鼠,你加到這塊石頭上的意義是什么?它本來有這些意義嗎?再 想一想,一塊石頭可以有多少用途?
把上面問題引出的意念放在別人所說的一句話、一個行為,甚至環境出現的一些情況上,你會得到什么啟示?
下次坐車沒事做的時候,試想一想萬字夾可以有多少用途。也許這樣你會明白一件事情的意義只是決定于我們的主觀思想。
同一件事情里面總有不只一個意義包含其中。找出其中最能給自己幫助的意義,便可以把事情的價值改變,使事情由絆腳石變為踏腳石,自己因而有所提升。這便是意義換框法。
意義換框法對一些因果式的信念最為有效。例如:
"因為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不開心。"
方法是把句中的"果"改為它的相反詞,再把句首的"因為"二字放到最后,成為:
"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積極,因為……"
然后反復地思考如何能把句子寫完,要求至少有6個不同的版本,再找出其中最能夠接受的句子。
以下是課程里一些學員的杰作:
•使他無從挑剔
•使我提升得更快
•使他改變對我的態度
•使我超越創建的標準
•使我變得更能干
•使我更快升級,脫離他的管治
•使我更有能力去另找新工作
•使我在同事之中受到最少的挑剔,因而更有安全感
•使我能更早創業
•我要證明他不能控制我的情緒
•我要證明我可以做到
•使我能清靜愉快地工作
•能證明在這種上司之下我仍能勝任
•能證明我能超越任何壓力
•使其他老板注意我,因而創出轉工的機會
•使我有更優良的表現
試著挑選一條你覺得最好的,然后把整句話反復地念數遍,F在,你再念念本來的一句:"因為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不開心。"你內心的感覺有怎樣的不同?本來的一句和后來的一句,哪句你覺得更舒服一點?
假若我是你的一位多年好友,3個月前轉了工作,今天走到你面前說:"因為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不開心。"你會覺得很自然地接受我的話(亦即是接受話背后的信念):"應該是這樣的一老板挑剔,當然會不開心。"現在,你把內容轉了180度,剛好相反:"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積極,因為……,'而你的內心感覺是頂好的(很多人覺得比上句時的感覺更好)。這是因為你內心的信念已經改變了(信念是在潛意識里,所以感覺是最好的測試標準)。
你有否注意到上面十多條學員想出來的杰作,每一條都是一個價值的改變:創造了新的價值,或者本來的價值增強或者轉移了?這證明信念必須有價值的支持,而當價值改變了,信念也就能改變。
你可以試把"因為今年市場疲軟,所以我們會失敗"這一句,用同樣的過程改變,看看效果怎樣。
意義換框法是NLP換框法中最常用而且十分有效的改變思想的技巧,它可以在兩三句話中便運用出來,在輔導工作時尤其受歡迎。
有一位很好的醫生,他不能拒絕找他出診的病人,這使他有過多的業務,休息時間不夠,家人也抱怨他只醉心于工作,忽略了他們。NLP大師問了他一句話,便起到了輔導的效果:"學會拒絕一些出診要求如何會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醫生,從而能幫助更多的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neng/kaifa/11452.html
相關閱讀:如何運用心理學發揮你的潛能
愛上靜心
拓展你的想像力
解行并重
怎么開發寶寶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