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到生命的歸宿,是要經歷很長時間的修持;一旦領悟,則禪喜無量,法喜無盡。
現代人很容易失去禪喜,心情沉重而多煩惱;特別是緊張、焦慮和無助,已經成為現代人共同的情緒困擾。觀察時下青少年,憂郁傾向重,心情空虛無聊者亦大有人在。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中領受禪喜的經驗。
心之所以失去體會生活的禪喜,主要是因為對周遭事物的執著或感情污染。所謂執著是指自己的心,沉溺于某個想法,某種享樂,或某件事情;心的自由喪失了,清醒覺察的本質不見了,于是陷入勉強的困頓之中。在《雜阿含經》中,佛陀說:
隨使使者,即隨使死,
若隨死著,為取所縛。
當一個人的心靈被感情污染所困,失去自由、覺察和穎悟的本性時,心就跟著僵化,失去活力和智慧,那就不會有創意和喜悅。
人一旦被野心系縛,就會陷入無盡的追逐中,悅樂就會失去;縱情于聲色不能自拔,就會墮落,失去健康和快樂,所以佛陀又說:
不隨使死者,
則于取解脫。
也就是說,不被種種情欲綁架,不受成見、偏見和敵意所用的人,就必須先保持心的自由,那就是解脫;透過解脫,心中得到自由,才得到喜悅。
觀察現代人的生活,很容易被以下幾種執著或感情污染困住。修禪的人,要努力從中掙離、解脫出來:
欲望太多,目標太高,而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帶來許多自卑、自責;而欲望之火,則在心中燎燃,帶來更多痛苦。
處處與人比較:抄襲別人的生涯目標當作自己的,放棄自己的本質和自我實現,無異壓抑自己生活的禪喜。
追逐掌聲:讓自己的快樂操在別人手上,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贊美,就會郁郁寡歡。
怨天尤人:總是看不慣生活中的林林總總,怨別人錯,嫉別人好運,心中常冒瞋火,燒毀了喜樂。
悲觀的思考模式:對于不如意和挫折,不能作區隔,以致把它擴大成大難來臨,生活喜樂盡失。
生活失去禪喜多源于一味追逐和占有,以致無暇體驗生活的美和新奇。古時候有一位叫陳道婆的,他看到愁眉苦臉、奔波終日的樵夫,只為了忙著打柴、賣柴、養活家人,卻疏于領受生活與工作的喜樂,感慨地說了這段話:
高坡平頂上,
盡是采樵翁,
人人各懷刀斧意,
未見山花映水紅。
生活的這顆心,如果被執著綁架了,喜樂就會熄滅,光明會轉為黑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neng/kaifa/18150.html
相關閱讀:怎么開發寶寶的潛能
如何運用心理學發揮你的潛能
拓展你的想像力
解行并重
愛上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