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心是坐禪三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可說調身和調息都是為調心做準備的。佛法的基本觀念是萬法唯心。當一個人心里平靜安定,自然一切篤當貼切;心里浮動不安,必然起妄念焦躁。因此調心是禪定的功課中最主要的一環。
心與行為相互呼應,要調心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為作息,使生活正常有規律;行善布施、寬容博雅和戒殺(戒除殘暴)、戒盜(戒除偷盜和貪心)、戒淫(戒除不道德的事)、戒妄語(戒除情緒沖動的說話)、戒酒(不以酗酒來麻醉自己),這是佛法中對在家人修習坐禪的基本要求,只有這樣,貪、瞋、癡三毒才不致闖入心中,心理才會平靜。
其次是坐禪時的調心,它透過觀想(即冥思)的方法來達到禪定。心理的不安和清靜均源自過去的經驗,它是透過各種感官及意識思想而存在(即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產生)。換言之,妄想或清凈都與自己過去經驗有關。因此,如果我們能引發儲存在腦子里清心安適的經驗,來取代浮躁不安的經驗,便能把自己帶入凈定的世界。這在心理學上叫作制約,它可以從學習中獲得。不過,每個人的內在經驗不同,必須先找出過去獲得凈定感受的單純經驗,才能引發清凈感來代替浮躁不安的妄念。也正因如此,必須經過一番內省,才能找出引領自己走入寧靜世界的觀想對象,有時甚至需要有經驗的老師給予幫助。由于每個人的經驗不同,觀想的對象也就不同。茲將觀想的類別歸納如次:
從眼根觀者,觀莊嚴的佛像、觀日、觀水、觀樹等。
從耳根觀者,如觀一個輕恬的聲音“無”“哼”“樸”或其他音符如風聲、念佛聲等。
從鼻根觀者,如數息與隨息想。
從舌根觀者,如以舌抵上顎,心系該處。
從身根觀者,如觀眉心、鼻端、腳心、丹田,或觀全身輕松、清凈、舒暢等。
從識根觀者,如參公案、參話頭(例如參“念佛的是誰”,而觀照在話頭“誰”上)或者內觀自己成清凈的水、春和景明的祥和大地等等。觀想是不能抄襲的,某甲觀日或觀水可以入定,但換另一個人可能使他煩躁,那是因為過去經驗不同的緣故。因此,有些人可以從參禪入定,有些人則必須選擇念佛入定,有些人從觀音入定,有些人則必須以觀佛像入定。每個人心理生活背景不同,協助他入定的方式不同,這在《楞嚴經·觀音圓通章》中說得很清楚。
固然導引每個人清凈安定的觀想不同,但就心理學上看,選擇觀想的對象,仍有可資遵循的原則,茲扼要說明如下:
觀想的對象必須是單純、恬淡、輕松、安詳。
觀想的對象必須能引起自己身心松弛。如果觀想的結果反而引起緊張或妄想,應即放棄,另行選擇適合自己的觀想對象。
觀想時只系念于一處,守住一根(眼、耳、鼻、舌、身、意在佛學上稱為六根),一根清靜安定,其他五根亦隨之安定。
以上所述調身、調息和調心無非是引發一種身心的安適,以凈定代替浮躁,以恬適代替不安。
坐禪的目的,是要透過靜態的身心訓練,學習放下種種緊張、不安、焦慮和妄念,讓身心清凈和安寧。坐禪是有效紓解壓力的方法,能讓身心輕安,免疫功能提升,并能提升生活和工作的效能。
坐禪是心的效能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透過靜態的安住和清醒的覺照,訓練自己的心能,慢慢遷移到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之中,產生清醒穎悟的心力,這就是智能開啟的關鍵。
坐禪的基本要領調身、調息和調心三者之中,以調心為重心,當身、心和性靈得到調伏時,心靈生活就有全新的境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neng/kaifa/18156.html
相關閱讀:拓展你的想像力
如何運用心理學發揮你的潛能
怎么開發寶寶的潛能
解行并重
愛上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