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的拉伯奇描述了自己“清醒地做夢”的現象,并說明他是如何讓自己控制夢的。他解釋道:“清醒地做夢的人可以積極地參與解決夢境中的沖突,并且使情節有一個滿意的結局。”他專門設計了一種稱作MILD法,即清醒的夢的記憶誘導法,使自己“完全隨愿望”做清醒的夢。這種方法是以一個人心目中要求記住的應該做的事與他打算采取行動的未來情景之間的種種聯想的形成作為基礎的。具體地說,在睡眠之前,先對自己說,“下次做夢時,我要記住我是在做夢”。然后,想象自己躺在床上做夢,與此同時,他將自己置身于夢中,并意識到他確實是在做夢;他本人運用MILD法使他每月平均做21.5場清醒的夢,有一夜這樣的夢竟長達四次之多。其實,控制自己的夢并不是拉伯奇的發明。馬來西亞的塞諾伊人屬于沒有文化的部落,他們訓練自己的女兒做神志清醒的夢,結果該部落中差不多每個成年人都是神志清醒的“做夢者”,并且善于在夜夢中解決個人的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b、記夢的好處
第一,夢能構思出新事物。英國著名作家斯蒂文森回憶,他的故事在夢中夢到過,如果故事結尾不完滿,以后會在夢中出現更好的結尾。
第二,夢能把分散的印象(表象)組合成一種完整的新形式。德國藥物學家洛伊,早在一九O三年就對傳統的心搏理論持有異見,但苦于思想凌亂,統一不起來,直到一九二O年在一個夢中方才完成這個“統一大業”。后來,他進一步用實驗證明了心搏的控制受到神經釋放的化學物質影響這一理論,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第三,夢能使做夢者聯想到事物的實質。波爾研究原子模型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充滿熱氣的太陽上,行星從旁呼嘯擦過,它們似乎靠細絲系在太陽上繞著太陽轉。波爾醒來以后認為這就是原子模型的實質所在。
第四,夢能產生一種不自覺的經驗反映。它是一種和非夢境的創造過程截然不同的反映。意大利作曲家塔蒂尼正是在夢中“聽”到一首優美的曲子,產生一種奇妙的創作沖動,譜成了不朽的奏鳴曲《魔鬼的顫音》。心理學家卡薩特金,從事夢的研究三十余年,積累二萬三千七百個夢的資料,他認為睡著的人的大腦活動不同于醒著的人,前者各種感覺器官“靈敏度”都大大降低了,惟獨視覺神經例外,因此,外界的或人體內部的哪怕是極微弱的刺激,也可以引起視覺神經的興奮,幻覺化成圖象,形成夢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neng/kaifa/27434.html
相關閱讀:解行并重
如何運用心理學發揮你的潛能
愛上靜心
怎么開發寶寶的潛能
拓展你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