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建立生活規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潛能開發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是成功人生的守護神。

就佛學而言,好的生活習慣正是自己的護法神。堅守原則和一定的規范,是促進福慧增長的動力。我們把這些好的習慣、生活秩序、工作態度和法則稱作規范。它是幸福人生和富裕祥和的社會所必需的行為系統。建立規范,實現規范,就是達摩所謂的稱法行。

生活需要規范,但又不可以把自己變成規范的奴隸;因為死守著規范,就不能解決新的問題。生活也忌諱沒有規范,沒有規范就會紊亂不堪。因此,規范必須與智慧同時存在,這也就是禪家要重視“戒禪合一”,才能達到理事圓融境界的原因,F在,我要透過理事圓融的觀點,把生活中最重要的規范陳述出來:

清醒地思考。

避免自我中心。

凈化心中的煩惱。

遵守倫理。

清醒地思考

禪的修行,首要把握的就是去惑。所謂惑就是智能使不出來,老是被一些成見、偏見和刻板觀念束縛。所以達摩說:

稱法行者性凈之理,

目之為法。

用清新的思考面對生活和工作,更要擺脫成見,以純真態度待人處世,這是人生最寶貴的原則。若不能靜心思考自己遭遇的問題癥結所在,就得不到最恰當的答案。請注意!問題終究必須自己解決,而不是依別人的觀點解決。用智慧思考的步驟是:

1. 面對困境,了解真相。拿起筆來,具體列出問題;不可以含糊籠統一味地沮喪或慌張。

2. 把問題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搜集解決問題的資料,擬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并列出時間表,以利自我考核。

3. 切實依據計劃去努力。要不斷搜集資料,不斷評估校正原訂計劃。

人活著就是要不停地解決面對的問題,而每一個問題必然是新的。若能不斷解決新問題,心智的成長和經驗的累積,將使自己的腦子變得更靈光清晰,思考的向度也越開闊。

每個人為了充實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養成主動學習、不斷吸收新知的習慣。不過,吸收新知的目的,不全是為了直接拿來套用,最重要的是把它用來孕育自己的創意。心理分析學家克比(L. Kubie),特別強調靈感在創造活動上的重要性;它是創造思考的前身,往往把兩個現成而無關聯的觀念結合在一起,孕育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我認為教育的目的,除了要傳授知識和必要的經驗之外,還需要教導學生清醒地思考。它能使一個人心智不斷 地成長,在人格上發生壯碩的效果。在我的輔導經驗中發現,精神官能癥或人格異常者最普遍的原因是執著,他們執著在“我無能”或“我不好”的自責和自我批評上,以致思考停頓,不能有效地解決生活問題,而產生精神官能癥。另一方面,當一個人采取防衛的態度,老認為別人是無知、愚蠢的,而不屑與人溝通,自陷于獨夫的偏見之中,同樣會導致生活創意的退化,那就有了人格異常的傾向。唐朝的臨濟大師,特別教人要保持清醒的思考。他說:

汝欲得如法見解,

但莫受人惑,

向里向外逢著便殺。

他的意思是說,你當然要博學多聞,但更重要的是不被學識所惑,不被多聞所困,要能從中解脫出來,所以又教人逢著便殺,要破除它產生的成見。這樣“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不學習、不磨煉自己,比不獨立思考更為不如。因為不學無術的人,連孕育獨立思考的資糧都沒有。所以,一個人要多讀書,多學習,這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必須把握的法則。請留意!博學多聞和獨立思考是互為必要條件的。

避免自我中心

其次,避免自我中心是另一重要規范。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質,與學識或學歷并沒有關聯。有些人學歷雖然很高,但是自我中心的傾向卻很重。在我們的社會里,確實不乏這種人格特質者。他們以睥睨的眼光看人,以不屑的語言抨擊人,當自我中心膨脹到一定水平時,開始與別人沖突。很不幸的是,這些沖突和爭吵 潛意識,并沒有引導他去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和改進溝通意見的方法。結果,他總覺得別人是錯的,別人對不起他,甚至認為別人是無知。相對的,別人也會因為他的自大,而與他疏遠;獨夫的個性就更加明顯。因此,人必須打破我執,從自我中心中解放出來。達摩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neng/kaifa/40796.html

相關閱讀:愛上靜心
如何運用心理學發揮你的潛能
拓展你的想像力
怎么開發寶寶的潛能
解行并重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