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腦是由功能各異的五個部分組成,即腦干(生命中樞);小腦(運動之腦);大腦,由左右兩 個腦半球構成;大腦基底核和邊緣系統(動物之腦);大腦新皮質(人腦)。?
所謂對大腦進行冥想訓練,其實就是對大腦的新皮質進行訓練。原因是大腦新皮質不僅是人 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主要標志,而且也是人類生活走向復雜化的起點。所以,只要我們掌握 了它的動力源泉,就不難在源頭上控制住它的運行方向。?
嚴格說來,人生一世,不管是長壽還是短命,在人生價值的追求上,最令人難以割舍的就是 “名利”二字。雖然佛學禪宗常常以看破人生者自居,試圖把人類所有的矛盾糾紛都化解在 “無為而治”的原始狀態,但這種貌似至高無上的理論學說,卻嚴重違背了“物競天擇、優 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使人類的生存壓力變得 越來越大,雖然我們常常以“萬物皆是空”的勸導來開釋人的心懷,但人生際遇中的種種困 惑、災難、失敗、疾病……卻不是僅僅靠幾句話就能夠解決問題的。所以,對大腦 進行冥想訓練,不能僅僅依靠大腦的主觀意識,而應該借助人體的肢體動作,來配合大腦向 有益的方面集中。?
在這方面,古時的坐禪和當代的瑜伽中都有許多可以供人借鑒的地方。因為我們所說的冥想 也和它們一樣要求“入靜”,但兩者之間的區別是,坐禪和瑜伽要求的“入靜”是“入定” ,即一個人進入某種冥想狀態以后,心中不能有一絲雜念,極力驅動自己的大腦進入一種空 曠無物的世界,讓大腦充分享受無憂無慮的輕松;而我們所說的“冥想”,卻不是讓人不想 東西,而是讓人“收懾一切心神”,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身體某一部位的肢體動作中來 ,通過對肢體動作的有效指揮來達到“身心合一”的目的。?
目前,對大腦進行有效訓練的方法很多,但這些訓練大多過分強調了對人的主觀意 識的引導,而忽視了調動人的肢體來有機配合,結果不僅不能使人“入靜”,反而使人的精 神更加緊張,久而久之,會導致許多接受這種訓練的人,不是因為不得要領半途而廢,就是 因為想入非非而走火入魔。?
我們在下面介紹的這種冥想訓練法,雖然也沒什么高明的地方,但它的突出特點就是把人的 意識與肢體動作結合在一起,讓大腦在訓練中去感受肢體的信號,讓肢體在訓練中接受大腦 有益的指導。?
?
我們向大家介紹的這種大腦冥想訓練法,是1932年德國神經生理學家舒爾茨發明的。他把冥 想過程分為六個階段:?
準備階段:(心情平靜)?
這個階段的關鍵是身心放松。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在靠背椅上,腰板挺直,雙腳分開,寬 度約與肩膀相同,自然垂直于地面 ,眼睛半睜半閉,視線落在前方1米左右的地方,口中自言自語著“心平氣和”四個字,以 能夠發出聲音來的效果為最佳。?
第一階段(重感訓練)?
訓練正式開始。首先訓練重感。所謂“重感”,就是“感覺到有 一種重量”。感覺重量的地方是雙手雙腳,先手后腳,比如有節奏地自言自語:“右手重! ”——“左手重!”——“右腳重!”——“左腳重!”——節奏切勿急躁,要緩慢平穩, 這樣手腳就會慢慢感覺沉重,想抬都抬不起來,反復訓練多次后,身體會覺得既乏力又松弛 。第二階段(溫感訓練)——按照上述重感訓練的要領,反復自言自語:“手腳溫暖! ”——“手腳溫暖!”于是,手腳會慢慢真的產生溫暖的感覺。這種感覺,會促動體內血液 循環流暢,使全身各處都得到氧氣的補充,同時驅動β-內啡肽從松弛的腦子里分泌出來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neng/kaifa/78564.html
相關閱讀:愛上靜心
拓展你的想像力
如何運用心理學發揮你的潛能
解行并重
怎么開發寶寶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