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靜坐時,主要的對象就是要觀照腹部的起伏,稍微在肚濟之上,它的起伏是由一呼一吸引起的。它并不是一種集中思想的技巧,所以在觀照呼吸的時候,有許多其它的事物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在維普查那中,沒有什么東西是可以分散注意力的,所以當某種東西出現時,就停止觀照呼吸,將注意力放到正在發生的事上,直到有可能再回到你的呼吸上。這或許包括思想、感情、判斷、身體的感覺、來自外界的印象等等。
這個觀照的過程才是重要的,而不是那么多你所看到的東西,所以要記住,不要去認同出現的任何事,而你可以把問題或疑問當作是一種奧秘,并去享受其中的樂趣!
這是一個慢慢的、平平常常的散步,其基點是要覺知到雙腳踏地的感覺。
你可以來回轉個圈或一直走十到十五步,或在室內,或在戶外,眼睛應注視前下方幾步遠的地方,在散步時,注意力應放在每一只腳上,觀照著它接觸地面的感覺,如果其它事情出現了,那么就停止觀照腳步,注意是什么事分散了你的注意力,然后再將注意力回到腳上。
這是和靜坐一樣的技巧——但是觀照的對象不同,你可以走二十到三十分鐘。
濕婆(Shiva)說:“發光的東西,這種經驗可以在呼吸之間出現,在吸進以后,在呼出以前——這是個恩賜。”
當你的呼吸進入時,觀察它,只是一會兒,或是千分之一的片刻,沒有呼吸存在——就在氣上來以前,在它向外呼出以前。一個人將氣吸入,然后有一個點,呼吸停止了,然后呼出去,當氣呼出去時,然后再有一會兒,或是一個片刻的一小部分,呼吸停止了,然后又吸進。
在氣被吸進或呼出以前,有一會兒你是不呼吸的,那一刻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當你不在呼吸,那你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要懂得這點:當你不在呼吸時,你就死了。你還在,但你是死的,但這一刻是如此的短暫,你從來不曾觀察到它。
氣的吸入是再生,氣的呼出是死亡;出去的氣是與死亡同義的,進入的氣是與生命同義的,所以隨著每一次的呼吸,你在死亡,然后又再生。兩者間的空隙是非常短暫的時間,但是敏銳的、密切的觀察和注意會使你感覺到那個空隙。然后就沒什么東西再需要了,你是幸運的,你已經領悟到事情已經發生了。
你不要去練習呼吸,任其自然。為什么用如此簡單的技巧?它看上去如此簡單。用如此簡單的技巧去領悟真理?領悟真理意味著領悟既不生也不死,領悟始終存在的永恒因素。
你能知道氣的呼出,你能知道氣的吸入,但你從來不曾知道兩者間的空隙。
試試看,突然地,你會達到那個點——你能達到它:它已經在那兒。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外加于你,或者你的結構中:它已經在那兒,一切都已經在那兒,除了某種覺知。所以,怎樣來做到這點呢?首先,是覺知氣的吸入,觀照它,忘掉一切:只是觀照氣的吸入——那個過程。當氣碰觸到你的鼻孔,在那兒感覺它,然后讓氣進入,讓氣完全有意識地進入,當你隨著氣一直進入,進入,不要離開氣,不要跑到前面,也不要落在后面,只是隨它一起進入。記住這點:不要跑到前面,也不要像影子一樣落在后面,要與它同步。
氣和意識應該成為一體,氣進入了,你也進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呼與吸之間達到那個點,這不太容易。
隨著氣進入,然后隨著氣出來:一進一出,一進一出。佛特別喜歡使用這種方法,所以這種方法已成了佛教的方法。在佛教的術語中,它就是“阿那帕那沙帝瑜珈(AnaPanasati Yoga)”,而佛的開悟就是基于這個技巧——只有這個。
如果你不斷地實踐呼吸的意識,呼吸的覺知,突然,有一天,在你并不知道的時候,你會來到那個間隙。因為你的覺知會變得敏銳,深刻和強烈,因為你的覺知會變得與氣在一起——而整個世界置之度外。唯有你的氣的吸入與呼出才是你的世界,才是你的意識活動的全部舞臺——突然地,你一定會感覺到那個沒有呼吸的空隙。
當你緊隨著呼吸運動著,當不再有氣時,你怎么會仍然不覺知呢?你會突然地變得覺知到那兒沒有氣,而那個時刻會來到的,那時你會感覺到那個氣既不出來,也不進入,呼吸已經完全停止了。在那個停頓中,就是“恩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qianneng/naobo/10888.html
相關閱讀:音樂開發人的右腦潛能
超能力現象在α狀態時出現
如何掌握和利用a波
清點覺知的片刻
通過冥想達到α 波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