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1年起,金庸先生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倚天屠龍記》的創作。1977年3月,金庸為此書的單行本寫了篇后記,最后兩段他這樣寫道:
“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人與男人間的情義。然而,張三豐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之情,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也太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初讀這些文字時,總感到不解。見多識廣的金庸先生為什么說自己寫的“太膚淺”“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為什么“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直到近日才在一本資料中看到,原來金庸在寫《倚天屠龍記》時,剛三十多歲,對于人生的生死離別,還沒有切身體會。1976年10月,也就在他寫這篇后記的5個月前,他的長子自殺了。起因是金庸要離婚,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長子查傳俠不同意,并且以死進諫,時年十九歲。當金庸得到兒子突然自縊喪命的消息時,真如晴天霹靂,他傷心得幾乎也想跟著自殺。
5個月后,當金庸提筆寫下《倚天屠龍記》后記,物是人非,相隔兩世,人生的生離死別,血淋淋地展現在面前。一句“那時候我還不明白”飽含了無盡的感傷和至痛,還有冷徹入骨的遺憾。
而我們自己,又有多少“因為那是還不明白”而留下的遺憾呢?
小的時候,對一切迷信的觀念和活動嗤之以鼻。每逢初一十五,奶奶總是在院子里點一炷香,燒幾張紙,嘴里念念有詞,保佑這個祝福那個。還有,她最不愿意死后火葬,要我們無論如何在她離去后都要土葬。我對她說,現在國家規定,一律火葬,不得例外。奶奶聽了便痛苦不堪,F在想想,我是多么殘忍。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工作后,有一個女同事,她最聽不得一些悲慘的故事,每當有人講誰誰出車禍死了誰誰家里遭到了不幸,她總是落淚。我們都笑她,說她也太脆弱了,這些事這些人與你有什么關系,別搞得像個偉人心系天下蒼生。現在想想,我們說錯了。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人生中還有許許多多當時不明白的事情,有些事需要時間和生活來告訴我們,而有些事需要我們自己來磨礪。還有一些人一些事,經過了,又錯過了;擁有了,又沒有珍惜。當所有的經歷都風干成記憶時,才會讀懂那句話:“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而遺憾也就此鑄就。
讓我們早日去明白吧,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痛徹心骨的遺憾,用心去愛每一個人,用愛去明白一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342888.html
相關閱讀: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走在人群里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北京老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