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世界上最愛我的男人在這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青年文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鋼的琴》講的是父女之間的情感:東北工人陳桂林下崗,和妻子離婚,正在學琴的幼女夢想要一架鋼琴。再婚嫁給有錢人的妻子生活富足,于是“誰能給女兒一架鋼琴”成了這場撫養權爭奪戰中重要的砝碼。陳桂林窘迫無奈,絕境中突發奇想,要用鋼,為女兒手工制作一架“鋼的琴”。
  
  這是一個看似悲情的故事,不得志的父親搏盡全力,為了滿足女兒的愿望。它本身可以充滿淚點,但《鋼的琴》始終沒讓觀眾掉淚,在那些本該能迸發淚點的時刻,導演張猛用一種半開玩笑的手法讓涌在眼眶的淚水,變成嘴角上的微笑。這反而成了一種更有力量的情感——父愛如山,不同于母愛,父愛更含蓄有力,輕描淡寫,但耐人回味。
  
  為了造琴,陳桂林召集了舊時的工友:剛剛出獄的以修鎖配鑰匙為生的快手,負責工廠轉讓收尾工作的季哥,殺豬的大腦袋,退休在家的工程師老汪……不提錢,這幫東北糙老爺們兒理解陳桂林的苦衷和用心。陳桂林酒醉后說:“我父親給我取名叫陳桂林,就是希望我未來甲天下,我沒做到,但我要讓我的女兒做到。”
  
  其實父親與女兒的情感關系,本身就有諸多耐人尋味的細節。它包含了男人與女人,長輩與晚輩,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關系。前不久,我的一個已婚的女朋友在整理舊物時,翻出若干年前一個人飄蕩在北京時,父親給她寄去的很多封信。重讀一遍,潸然淚下,感嘆:原來世界上最愛我的男人在這里。
  
  陳桂林愛自己的女兒,他拼命想讓她留在自己身邊,她是他活著的希望,是他奮斗的勇氣。每一次他在人前受累受苦、酒醉街頭后,都不會忘記還有一個家要回。女兒等在家里,等著他給她織毛衣,做飯……
  
  一架“鋼的琴”最終造出來了。其實,結果已不重要。陳桂林的女兒還是離開了他。電影在女兒用這架奇特的鋼琴彈奏出的樂曲中結尾。喜悅,興奮,陳桂林虔誠地聆聽著樂器之王彈奏出的音符,在這場造琴工程中,他找到了一種久違的做父親的滿足感。
  
  與那些不接地氣的商業電影不同,陳桂林并沒有迎來春天。他還要回歸現實,然后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也許唯一留下的“財富”,是他再次酒醉后向旁人吹噓“我曾給女兒造過一架鋼琴”。這種父愛,苦澀又深沉。
  
  我們只寄望于陳桂林的女兒在長大成人后,可以記住父親曾為她做過的一切。她也許會成功,也許只是個平凡的人。但真希望有人可以告訴她,在她小時候,貧窮的父親,為她做過一架“鋼的琴”。物欲社會似乎沖淡了親情的可貴,或許失去后我們才可以體會,誰是全心全意無條件愛著自己的人。
  
  人人心里都有一架“鋼的琴”——但愿再艱難的日子也不要打磨掉這份美好,愿生活溫暖如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364485.html

相關閱讀:走在人群里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北京老飯館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