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90后”合伙人為夢想打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青年文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來自人社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達727萬,其中有1%左右的人選擇了創業。一年有超過70萬“90后”投身創業,很難想像10年后的中國商業社會會因為他們發生怎樣的變化。
  
  “90后海歸”放棄2萬元月薪賣果汁,“90后”在校生帶小伙伴賣手抓餅……當這樣的新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時,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60后”、“70后”創業時代的商業價值、商業思維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更依賴同伴、更理想主義、更追求平等……這是“90后”創業者的顯著特征。而這些特征落實到具體的創業行為上,則表現為合伙創業。他們為什么會選擇合伙創業?這群與眾不同的創業者,又在尋求一種什么樣的商業模式?
  
  對于“90后”創業者來說,年輕是他們最大的資本,但年輕并不意味著他們沖動、不理性、缺乏想法和手段。在采訪了20位重慶“90后”創業者后,記者發現,正是他們對理想的執著、對合伙人的信任,成就了他們的合伙事業。
  
  理想主義創業不為賺錢只為快樂
  
  理解“90后”創業,首先需要理解他們創業的初衷。而“為了理想”,成為20位受訪“90后”創業者最核心的特征——有16位坦言,當初創業是為了實現理想。
  
  “當初決定開一家國際象棋館時,我們只是想把這門手藝傳下去,為了讓自己得到快樂,賺錢其實是次要。”“90后”創業者陳翔告訴記者,他大三時跟另外兩位“90后”棋友在觀音橋商圈合伙創辦了一家國際象棋培訓社,至今已經營快4年了。“我們創業的終極目標就是將國際象棋發揚光大,為國際象棋愛好者創造一個交流互動、共同成長的平臺。”其中一位合伙人告訴記者。
  
  同樣為了理想創業的,還有重慶逼格幫創意情趣店店主李夢和她的“90后”合伙人。“大多數人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待情趣用品,我們其實就想轉變一下大家的觀念,情趣用品也可以陽光、有創意,購買情趣用品也可以光明正大的。”李夢說。
  
  依賴同伴相信善意相待能換共贏
  
  “90后”創業少有單槍匹馬作戰的,他們更強調協同與合作的重要,也更依賴同伴。盡管商報記者在選擇20位“90后”創業者作為采訪對象時,并未將合伙創業列為選擇條件,但在采訪結束后卻發現,這20位創業者都有自己的創業合伙人。
  
  廖政如今在一家醫療器械公司任職,早在20歲時,他就與同為“90后”的朋友合伙開了一家小吃店。
  
  “我從沒想過要獨自創業。合伙人的加入不僅可以填補自己思維上的漏洞,也可以分擔風險,而且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更有勇氣去面對和解決。”廖政告訴記者,盡管他們的小吃店只開了一年,但如果再遇到合適的創業項目,同樣會找合伙人一起操作。
  
  在調查中,“創業更有動力”、“一人計短兩人計長”、“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業務發展更快”、“個人能力不足,前期資金不夠”……都成為20位“90后”創業者選擇合伙創業的理由。
  
  如果合伙人之間有分歧,會如何處理?“只要彼此善意相待,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要最終能獲得共贏,當下吃點虧又算什么?”陳翔說。
  
  如果合伙創業一年未見成效是否會考慮散伙?當這一問題拋給20位創業者后,有七成給出的答案是:不會放棄,但會思考原因。
  
  追求平等全靠口頭承諾不簽合同
  
  大多數“90后”創業者身上都存在明顯的時代烙印,他們更追求平等、民主,更強調情感上的認同。
  
  受采訪的20位“90后”創業者中,有14位在合伙創業初期未簽任何協議和合同,涉及到創業的具體規劃、操作、目標和利益分配,全靠彼此間的口頭承諾。
  
  “從無意中聊到這個創業項目,到最后真正付諸實踐,我們之間沒有簽訂過任何書面協議、合同之類的文本,都是口頭約定。”“90后”創業者、菜小二網上水果超市創始人姜軍說。
  
  去年年初,還是重慶郵電大學在校學生的姜軍,與同學王健樂一起創辦了一家專做校園水果配送的電商網站。“比如涉及到前期投入,我們會記賬,約定開支由兩個人平攤,兩人說好了執行就行了。大家一起創業都是平等的,不需要正兒八經地簽個什么來彼此約束。”王健樂說。
  
  李夢也認為,生意本來就不大,賬目也比較清楚,不需要額外簽訂合同,“大家口頭說好了就行”。
  
  不愁資金創業成本大多來自父母
  
  在“90后”創業者中,并不缺少白手起家的經典案例,但對于多數“90后”創業者而言,在背后支撐其理想的往往是父母。在受訪的20位“90后”創業者中,有12位表示,創業啟動資金來自自己或合伙人的父母。
  
  “曉琪跟我講她要開自主服裝品牌店時,我震驚了。但在震驚之余,我看到了小孩的成長、成熟。作為父母,我覺得我們有義務在小孩創業初期給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90后”創業者徐曉琪的母親李女士告訴記者,“即使創業失敗,錢也沒有白花,就當給孩子交學費了”。
  
  徐曉琪出生于1991年,從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后,萌生了開自主品牌服裝店的想法。“我和同學從大四開始籌劃,前期市場調查、同行業摸底、自主服裝顧客滿意度調查等前期準備做了一年。”徐曉琪說,當她和合伙人們都覺得可以操作時,就各自向父母借了10萬元。在這些啟動資金支持下,創業想法很快落到了實處。
  
  “關于啟動資金的事情我并沒有過多操心。父母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要當我們的天使投資人。”陳翔笑著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372048.html

相關閱讀:北京老飯館
走在人群里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