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他國教育啟示錄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青年文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突出表現為科技、教育和人才競爭?萍际顷P鍵,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根本。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的發展與普及程度,決定了社會的文明水平。尤其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根本。
  
  《?望》新聞周刊近日就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教育體制和相關政策作了專題調研。記者在美國、德國、日本、芬蘭走訪發現,盡管這些國家國情不同,政策有異,但共同的特點是教育投入巨大,教育資源配置均衡,教育結構與社會需求相對稱,而且特別注重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這些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經驗會給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借鑒。
  
  美國:打造世界最完善的大眾教育系統
  
  美國的建國先驅就曾將教育作為立國之本。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在卸任演講中說:“請大家把普遍傳播知識的機構當作最重要的目標加以重視和提高。”
  
  美國的全民教育投資年均增額達數百億美元,主要用于對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擴建,改善教學設施和條件,增加招生數量。高等學府是美國培養人才的基地。鼓勵創造的學風以及巨額教育投入,為美國培養大量高層次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美國政府還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整合大學、社區學院、各類產業再培訓中心等教育資源,建立一個覆蓋全社會的職業教育網絡,并促進各個機構之間的溝通,根據各產業技術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課程體系與培訓方式,使教育培訓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由聯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職業教育專項補助經費,并建立完善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制度和資格鑒定制度。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主要依賴兩年制的社區學院。目前美國60%以上的大學都是社區學院,可以說美國有著世界上最完善的社區學院系統即大眾教育系統。社區學院為美國培養了大量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和普通勞動者,也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后備軍。
  
  為從法律上保證繼續教育的發展,美國于1996年頒布了《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企業每年至少拿出員工工資總額1%以上的經費用于員工的教育和培訓,而聯邦政府允許企業將這部分開支列入成本,免予征稅。
  
  此外,在美國,就業不受戶籍和地域的制約,這為優秀科技人才在美國市場上流動打下了基礎。很多精力充沛的中青年高級專業人才在院校、科研單位、企業和政府機構間頻繁流動,以選擇最適合自己、最有發展潛力的工作方向。
  
  德國:完善學校企業“雙軌”人才培養模式
  
  德國一向重視通過實踐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教育方式,年輕人不上大學也可以成為掌握高級專業技能的人才。其中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所謂雙軌制是指職業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教育體系。目前,德國大約60%的青少年通過雙軌制模式接受職業教育培訓。這種教育模式的優勢在于,學生在校學習理論的同時也在企業接受相應的技能培訓,保證學生在畢業時就已具備相應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
  
  在雙軌制教育體系中,學生每周有固定的時間到企業參加技能培訓,結業后參加德國工商協會組織的全國統一結業考試,證明其具備從事某個行業工作的能力。
  
  德國政府一方面為培養高技能人才提供健全的制度和法規保障,強制企業與學校一起承擔職業教育的責任;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給予企業一定照顧,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如企業的職業教育經費可計入生產成本等。
  
  隨著全球化和經濟結構轉變趨勢日益加深,德國的雙軌制教育模式也相應作出調整。比如,提高現有職業培訓的標準,開發新的職業培訓工種,設立跨企業的聯合培訓課程等。
  
  近兩年,德國相繼推出“通過教育實現起飛”、“德國就業和穩定一攬子計劃”以及“工作移民對保證德國專業人才基礎的貢獻”等三項人才培養和動員計劃,進一步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
  
  根據上述計劃,德國2009年和2010年向幼兒園、中小學、高校、社區進修機構、非高校研究機構和博物館投入86億歐元;到2015年,德國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的投資提高到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
  
  具體措施包括:鼓勵在職業教育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繼續攻讀大學文憑,并向其提供晉級獎學金;向在校大學生和科研新生力量提供資金支持,做好高級人才儲備;吸引年輕人選擇數學、信息學、自然科學和技術類專業,彌補德國在這些領域的人才缺口等。
  
  日本:從義務教育抓起
  
  日本政府認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應從義務教育階段抓起,要求全國的中、小學制定各種教學方針,讓學生們了解科學家、運動員、藝術家等各領域人才的成長歷程,從而使學生們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就懷有遠大理想和目標,并對學習科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
  
  為了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思想及價值觀,日本政府正在探討改革教學體制,使其更靈活,鼓勵高中畢業生利用開始大學生活前的一段時間在國內外旅游、做義工或臨時工。
  
  針對大學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日本政府試圖通過深化高校改革來培養創新人才。為此,文部科學省每年通過提供專門經費來資助國內大學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培養年輕學者和未來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同時,日本政府和各大學還通過提供獎學金和科研津貼等經濟援助方式,幫助學生和年輕學者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完成學業和研究。例如,京都大學2009年啟動了一項名為“白眉項目”的人才培養項目,向優秀年輕人才提供職位,幫助他們專心從事研究。該項目將建設“新一代研究者”培養中心,并由校內外杰出人士負責選拔人才。該中心聘用的青年研究人員除工資外還可獲得充足的研究經費,聘用期內不用參加教學和管理工作,也不需要接受考評,可以潛心于科研工作。
  
  日本政府鼓勵高等教育機構與產業界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例如,九州大學于2009年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宇宙工學和航空技術等領域共同開展研究開發,并通過在大學研究生院開辦講座等方式培養專業科技人才。
  
  日本政府認為,產學結合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優勢在于:實行長期實習制度,便于大學與企業之間溝通和協調;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和變化的人才;通過創辦新興產業來激活經濟。
  
  芬蘭:切實提高全民整體素質
  
  芬蘭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創新型國家之一,其經濟和社會高度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以高質量的教育提高全民整體素質,并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芬蘭政府在教育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在政府預算中,教育方面的開支處于第二位,僅次于社會福利開支。2008年度芬蘭教育部的預算達到近69億歐元,占政府預算總額的16%。
  
  從二十世紀70年代起,芬蘭政府就把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作為重要國策。根據芬蘭1998年頒布的《基礎教育法》,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目標是教授學生人生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有道德、負責任的社會成員。
  
  芬蘭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非常廣泛,不僅包括語言、文化、科學、藝術等基礎知識,還包括社會知識、家政、健康和手工等生活實用技能,有利于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此外,學校在教學和課程設置方面享有很大的自主權,可以在教學大綱框架內根據本校具體情況設置課程,可側重于不同的科目,并自主靈活安排課時。因此,學校將培養興趣放在首位,使學生們不僅獲得書本知識,也鍛煉了動手和人際交往等各方面能力,使他們成為全面、健康的人才。
  
  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后,95。5%的芬蘭學生繼續學習,其中一半升入高中,另一半進入職業學校。芬蘭高中實行“無固定班級授課制”,取消了年級的劃分,學制極富彈性,學生在2年-4年的高中階段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選擇課程,安排學習進度。這種授課模式滿足了學生不同愛好和發展要求的需要。
  
  在大綱指導下,大部分高中要求學生至少修完75門課程,其中必修課45門,選修課至少30門,并鼓勵一些成績突出或有特長的學生選修大學課程和利用大學的教學、實驗設備進行研究,其學習成績計入高中學分,大學予以承認。
  
  除文化和科學知識外,芬蘭的高中教育還注重對學生的社會知識、社會交往及合作能力的培養,為學生以后步入社會做好心理和知識方面的準備。同時,高中教育還培養學生經濟和商務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他們畢業后創業打下基礎。
  
  在芬蘭,所有職業教育都與地區發展密切相關,其首要任務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二十世紀90年代初,芬蘭把一批高水平的職業學校合并成高等技術學院,每年招生人數比芬蘭各所大學招生總數還要多。
  
  高等技術學院學生享有普通大學學生同等的待遇,可領取大學生的學習補助。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實際操作能力,較多地采用小組課題和課程實習等形式,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相互合作和動手的能力。
  
  芬蘭共有近20所大學。相對人口而言,芬蘭的大學密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芬蘭大學的教學設備和信息化程度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現在被廣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統,就是二十世紀90年代初赫爾辛基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發明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381716.html

相關閱讀:走在人群里
北京老飯館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