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食品備受推崇的今天,一旦食品被加上前綴“人造”,將面臨的必是遭人唾棄,嗤之以鼻。在普通老百姓的概念里,“人造”等同于“造假”,“人造食品”令人反感,豈能進食?其實是偏解了。人造食品如同假發,雖然也是人為制造的,但并不是假貨,它也有不容忽視的營養價值。
人造食品是用科學的手段把普通食物模擬成貴重、珍稀食物,故又叫仿生模擬食物。它不是以化學原料聚合而成,而是選用普通食物做原料,模擬天然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制造出各種各樣的仿生模擬食物。
近年來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工業的發展,全球氣候變暖,可耕地越來越少。再加之戰爭、環境污染等因素,糧食短缺已成為全球性問題。為了應對這一困難,隨著基因生物工程的發展,當今世界正掀起一場人造食品技術創新熱潮。目前的人造食品主要是用豆類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豆類植物蛋白屬于優質蛋白,可以滿足人體對氨基酸的需求。
2013年11月,美國舊金山漢普頓-克里克公司研發出一種可以代替雞蛋的“人造雞蛋”,在超市上架出售。其口感與傳統雞蛋無大差異,是用12種植物提取物制作而成,從豆類植物提取的蛋白質是其主要成分。如我們所知,天然雞蛋不僅含有大量蛋白質,還包括脂肪、卵磷脂和少量膽固醇等,雖然從營養和口味層面,人造雞蛋無法百分之百復制天然雞蛋,但其能量轉換率是2∶1,大大高于畜牧業的39∶1。其成本低,可用于制作面包、蛋糕、蛋黃醬及雞蛋面等。
也可從大豆中提取蛋白質,經過“紡織化”處理,將原來的球狀蛋白變成肉的纖維狀,即人造肉。植物蛋白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低,不容易誘發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還能抑制和防止血栓形成。我國早就有“人造肉”,在三年困難時期,筆者就曾吃過小球藻制作的肉餅,有營養,口感也不錯,F在有一家由蓋茨資助的“超越肉食”公司,銷售沒有雞肉成分的素雞條,其味道和口感與雞肉一樣,也是用植物蛋白制成的。
隨著荷蘭科學家馬克·波斯特教授研制的“試管牛肉”的出現,更高“級別”的人造肉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它是從牛的肌肉組織中分離出干細胞,放入營養液中培養3周后,肌細胞數超過100萬;再將細胞合成肉絲,制成肉餅。為了使顏色鮮艷,再添加天然復合肌紅蛋白和一些甜菜汁、藏紅花粉等。但此肉目前的成本較高,未來改進后成本應該也會下降。
魚肉尚未見人造的,相信科學家也一定會制作成功。
當然,人造食品的發展目的并不是取代天然食品,而是彌補天然食品數量和營養成分的不足,緩解糧食短缺的困境,給人們的營養補充提供另一種途徑。不僅是人造食品,未來的分子食物、空氣食品一定會和天然食品一起,使餐桌更加豐盛,富有營養。
人造食物與天然食物還是有區別的,天然食物由于生長期時間較長,所以營養成分的含量會比人造食物高。而且天然食品一般污染比較少,沒有農藥、重金屬等殘留,相對更安全、健康。因此專家建議,有條件者還是多食用純天然食品為好。同時,我們還要提防不法奸商用偽劣產品冒充天然食品,如用明膠冒充豬耳朵,用明膠與色素制成人造魚翅,還有人造豬血、人造海參、人造蝦仁、人造蟹黃等偽劣人造食品,消費者千萬別上當。因為這些偽劣人造食品不僅沒有營養,有的還可能致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383335.html
相關閱讀: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北京老飯館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走在人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