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時期,常見媽媽做篦梳活。把粗壯堅硬的毛竹變成一把把齒纖而勻的篦梳,其間的工序很多。媽媽先要將竹片的四邊按規格削平。為此需要用到兩種刀:一種叫“擠門”,就是兩把一定弧度的彎刀,裝在木架上,將竹片的兩邊按規格削平;另一種是“平刀”,是負責將竹片的上下兩端削平。經過這兩個程序,竹片會削得十分光滑,梳頭時竹刺就不會刺到頭皮。
“削竹”對刀的要求很高,對磨刀石自然就有講究。媽媽有三塊不同樣式的磨刀石:一種很粗,粗礪型,有點像砂輪,是為了把用鈍了的刀很快地打薄。一種很細,平滑型,為的是將已打薄的刀仔細地磨細,顯出刀刃,也稱封口,有“刃”的刀才會鋒利無比削鐵如泥。還有一種是彎曲的,其形狀恰好與彎刀的弧度相吻合,用這種石頭磨刀,要格外仔細和小心,它對握刀方法和擺動的弧度都有講究。媽媽常用這三種磨刀石交替打磨刀具,使刀時刻保持鋒利、實用。
一把堅實鋒利的好刀,需要不同特質的磨刀石反復打磨。磨石看似粗礪,卻是制成利刃必不可少的條件。遲鈍的鋼刃在粗獷的磨礪中,失去的是銹蝕、是卷刃,而顯示的是鋼的真品,提升的是刀的特質。
從刀與磨石之辨機,來參看人在社會境遇下的狀態,還真有了些許感悟。
刀需打磨人要歷練,非如此都不曰“成材”,這是常識。但刀無頭腦人卻有思想。刀能適應磨石,人卻不一定喜歡他遇到的環境。順境固然欣喜,逆境也能無憂,這才是境界,而境界需要磨煉方能得來。所謂社會交往無非是人與人的交往,而所謂社會復雜也往往是人性的復雜。人生既是旅途,自然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事、形形色色的人,有上級下級,有長輩晚輩,有同性異性,有同學朋友……他們出身不同,環境和經歷乃至價值取向不同,因而個性、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就會有差異。如何與之交往?如何與之相處?在我看來,要的是心態。個體與社會,就如同刀與磨石,無論遇到何種個性的人,都應該視為有益的磨礪。
如果我們遇到一位學養豐厚、謙謙有度的飽學之士,就如同遇上一塊質地平滑的磨刀石,良好的溝通好比細致流暢的打磨,在愉悅交流的同時,能獲得人生的啟迪、知識的補充乃至具體的指導,這將使我們得到提升,在不斷長進的同時,還能為將來的發展積蓄智慧和能量。如果遇到的是性格粗獷、個性剛強甚或剛愎自用的人,就像遇到剛硬粗礪的磨刀石,暴風驟雨式的打磨將使鈍刀不斷變得鋒利,碰撞沖突中錘煉的是我們的自尊,即使發展受挫,只要認真堅持不懈努力,前方的成功會更誘人,從這個角度去認識,磨礪能完善人性,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堅毅和剛強。如果我們遇到性格孤僻、自信自戀的人,我們應該把他當做特型磨刀石,也許與他們的每一次交流都是高難度的打磨,而這種打磨恰恰是對自身一次次難得的修煉,是對自我耐力和修養的考驗,我們應該學會隱忍、學會適應,從中汲取有益的元素,補充和完善自我的人格。如果人的一生能在不同的時期遇到這種人,那將是人生之幸事。
事實上,不僅人與人之間性格各異,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會有不同的情緒和表現。礦石尚且會出現共、伴生現象,同一個人復雜多變也屬正常,不同的境遇情緒都會影響人思維方向和言詞行為。平時忠厚敦儒的領導,有一天或許會對你素來滿意的行為突然橫加指責;往日示強不服輸的朋友,那一刻在你面前軟弱得楚楚可憐。凡此種種,需要我們敏銳地體察其心緒乃至語音語調甚至形體動作,了解他們的本意,了解其真實態度,將心比心,將自己比他人,在理解的基礎上達成良好的溝通。
刀在各類磨刀石的打磨下日益鋒利,我們在與社會各式人等的交往中走向成熟。然而,對于刀而言,磨石可以選擇,而人與人的交往卻往往無法選擇將要遇上的人和環境。對于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類人,我們要學會去適應、去磨合。不應只是被動地承受,還要善于在交往中學習和成長。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分析他人的個性特點,思考其行為的利弊優劣,然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地完善自己。要做一個善于向別人學習的人,對你而言,他人就是磨刀石,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磨刀石,只有如何應用,而沒有不能用。我們可以不喜歡某個人,但于你,他并非一無是處。不要被別人的缺點所掩蓋,要善于在交往磨合中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欣賞和學習他們的優點。這不僅能完善我們自身,還能使對方因為被重視和肯定而感到溫暖和愉悅,進而樂于與我們交往。只有使我們自己先“被吸引”到他人身邊去,才能將他人吸引到自己身邊來,也只有懂得欣賞他人的人,才會得到更多人的欣賞,才能擁有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
心態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效果,以包容而執著的積極心態對人對事,你的人生之路會越走越寬。
當然,我們也會遇上那種特型的“磨刀石”,要將此看做是上帝賜予的機遇。適應這樣的磨刀石,你才能磨去幼稚,褪掉青澀,校正認知,豐富閱歷,擺正心態,改變你的習慣,改變你的行為,進而改變你的命運。知道感恩順境固然可嘉,懂得感恩逆境才是人生智慧。
一個成熟完善的人格從來不懼怕熔煉與磨折,就像鋼刀需要磨石一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399589.html
相關閱讀: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走在人群里
北京老飯館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