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一泡尿引發文明之爭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青年文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這幾日來,內地孩子香港街頭小便一事,甚至逐漸演變為港人與內地人之間素質、文明的激烈爭論。事實究竟怎樣?陷入爭辯的人,似乎沒有多少人愿意去求證,只是通過網絡中的碎片信息,不斷更新著自己對此事的看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截取著支持之前看法的那些碎片事實。
  
  拼湊各方所持有的碎片信息,此事大致的輪廓便是,小孩不得已在路邊小便,內地父母用紙尿片接著。路過的幾名港人表示憤慨,拉住嬰兒車阻攔并且指責欲離開的內地父母,孩子母親反復強調“洗手間排隊,孩子著急我怎么辦”。這個過程中,看見有人對著小孩拍照,生氣的內地父母便跟拍攝者起了一些肢體沖突。當然,也有人為此報了警。
  
  此事大不大呢?如果每個人把記憶閃回到自己的幼年時,此事怕是連雞毛蒜皮這樣的形容詞都用不上。但是,在香港的街頭、在社交網絡中,這一泡尿卻被結結實實地貼上了“文明”的標簽。有些港人借此指責,內地人素質低,缺乏文明的基本修養。而看到“大陸同胞”被如此欺負,一些內地人也坐不住了,在社交網絡中開始抱怨港人截取片面事實,指責他們自持“文明”卻不斷妖魔化內地人。
  
  當然,這樣具有“高度”的爭論,已經不止這一次了。在過去,內地小孩在香港地鐵里吃東西、內地女性在香港交通事故中死亡、大陸孕婦赴港產子、內地去香港搶購奶粉等諸多的事件里,都能看到事涉兩地文明的吵架。只是,起始于個別人的沖突,是否有必要升華到兩地孰優孰劣的爭論呢?兩地個別行為的差異,是否有必要延展到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文明沖突呢?
  
  當然這背后有著飽滿的社會情緒——當經濟已經不再是標榜地域差異的理由后,一些生活的細節便成了區分內地與香港的符號。究其本質,跟大城市居民與外來人口之間的沖突等,沒什么兩樣。
  
  但恰恰就是我們在過往的沖突中,習慣了把某些個別的事件簡單的“標簽化”,將人群以地域或者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簡單對立起來,使得一個平常的事件發酵成公共事件,成為人們宣泄情緒的導火索。在這種習慣之上,很多人便固執地認為,每一個新出現的沖突與矛盾,都是一類人和另一類人、一種文明與另外一種文明之間那種水火不容的隔閡。
  
  那些所謂“文明”的爭論中,恰恰忽略了文明的現代性——基于理性思考的基礎上,不斷追問制度的合理性。比如,當在港人與內地人素質誰高誰低的爭吵中,似乎很少有人追問,政府在公共衛生間設置方面的公共服務是否到位,為什么排隊如廁的人沒有讓孩子優先。
  
  我們是否反思過,在簡單站隊標簽化的爭吵中,自己所做的,是在治愈并未愈合的傷口,還是在將傷口撕裂得更深?我們所進行的公共爭論,是文明的,還是蠻橫的?
  
  正如因在微博發表看法而被牽扯到此事爭論的一位媒體人,之前在文章《就事論事地談一談》中所說的,“誰都可能是一個異鄉客,對于當地的規則一頭霧水……雙方都忘記了,每個人作為個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背負著代表一個國家、地區或者族群的使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401409.html

相關閱讀:走在人群里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北京老飯館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