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玉仿佛是為愛情而生的,傾情傾力,奮不顧身。不過,難能可貴的是,她沒有因此受傷,反而在不同的愛情里,錘煉、蛻變,化繭成蝶,這是她最迷人之處。她的享樂愛情菜譜里,定有一支生花妙筆。
回首她的愛情旅程,每一段都很勇敢,鞠躬盡瘁,當然也“享受到盡”。1993年,張曼玉邂逅地產商人宋學祺。很快兩人確定戀愛關系,她大力支持他的事業。后因宋的資金短缺,張曼玉毅然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一千萬元,投入到宋的公司。1995年,宋的公司倒閉,張曼玉的積蓄也全部虧空。幾年后,為了前夫法國人阿薩亞斯,張曼玉離鄉背井定居巴黎,努力學習他的語言和文化,極力適應與自己膚色、生長環境截然不同的丈夫。為了他,她放棄了片約和廣告,專注地享受婚姻。她曾經向記者夸耀:“在法國的生活很簡單,煮飯、洗衣等家務都是我一手包辦的。”公主為了心愛的“王爺”,甘愿洗盡鉛華做個黃臉婆……
去年年末,“時光雕琢的美人”張曼玉又戀愛了。新男友是德國籍建筑師Ole,也是中國央視新大樓的設計者之一,小張曼玉七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型男,她為了這個男友、在北京定居,做宅女、煮婦,甚至在北京像大媽一樣坐公交車、擠地鐵、逛超市……一位知情人更透露、張曼玉現在喜歡下廚,麻婆豆腐和回鍋肉都是她的拿手菜。
有人說,張曼玉屢敗屢愛,為愛不顧一切,是為愛情“過度付出”的典型“愛情動物”,對普通女性而言,她的愛情故事,有什么經驗心得可以分享?
按常規理解,這樣的“愛情動物”結局應該是悲慘的、愁怨的、沉淪的、悲壯的。
可奇妙的是,我們的張曼玉卻可以愛得天花亂墜、如沐春風,還樂此不疲。她的愛情智慧看來不是只有“付出”、“奉獻”那么簡單,她還包括“享受”、“感恩”等。愛的能力,不僅包括前半部分“愛他”,還有后半部分的“愛我”,這兩者相輔相成。
生活里,我們最簡單最直接的愛情態度是“我的愛有所保留”,因為愛不是生活全部。而張曼玉可以劍走偏鋒,顯然是愛情冒險家。她可以游刃有余地深入淺出于愛情事業里,無私付出,她也可以無悔抽身。
其實,張曼玉也沒有什么愛情絕技,只是忠實于自己的感受。她的愛情秘笈就是“我把每一段愛情都享受到盡”!她的愛情,從世俗的角度看,都是無果的,從來沒;有“終老”,但是她盡享其花樣的過程。
有人事后諸葛亮地說,愛一個人七八分剛好?墒牵@樣的比例怎么分?愛就是愛,還有什么樣的分寸?一旦有了拿捏,愛情就被褻瀆了,所以,毫無保留的愛,才是真的愛。有所保留,就是愛得沒有信心,也不暢快。愛一個人全心全意,付出也是一種幸福。在愛情中是不能過于計較的,有所保留的愛等于不愛。一旦有悲觀的預期,就會憂心忡忡地、小氣地愛著,一猶豫,就愛得不暢快淋漓。而張曼玉顯然沒有這樣的先入為主的考量,愛著,就自信地愛,然后享受它。愛情是有壽命的,一開始就勢利地去考慮它的壽命、得失,愛怎么可以赤誠與真摯呢?更不用說盡情享受。其實沒有人是故意要變心的,他愛你的時候是真的愛你,可是他不愛你的時候也是真的不愛你了;他愛你的時候沒有辦法假裝不愛你,同樣的,他不愛你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假裝愛你。
如果你已經在愛的過程里真心真意、真切真誠地享受愛的一切,那么就不會去懺悔與計算曾經的付出,張曼玉的愛情核心智慧,就是“享受”的能力。如果沒有享:受的情懷與用心,所謂“毫無保留的愛”就是犧牲、而不是聰明的愛,也不是美麗的愛。有人為什么會愛到沒有自我,就是因為不懂得享受愛,而只會習慣性地自虐地付出。最后是不甘心與怨恨。
只有享受過,才能在愛情溜走的時候,輕松地轉身,而且覺得不枉此情,還有留戀與感激。張曼玉可貴之處就是她有這樣的胸襟,愛的胸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403791.html
相關閱讀: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北京老飯館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走在人群里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