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這是我想送給為官者的一句話,不論官大官小。為什么?因為現在當官的(無論大。┐蠖继炎约寒敾厥聝海钱敼僬咭泊蠖继旬敼賰旱漠敾厥聝。何以見得?有事為證。
二
無論到哪里,州衙府署都是最豪華的大樓。以前一個鄉鎮政府的辦公處所,同學校、民居并無多少差別,就是市、縣政府也并非什么豪華所在。現在呢,一個鄉政府恨不得蓋成一座皇城,而一個不大的市的市政府,就像一座白宮或布達拉宮。為什么?因為那里的官員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好像政府所在如不排場,就顯不出威風。其實,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無論多大的官兒,不過是為百姓辦事的人員,何得以無益之費耗民膏脂!
三
大凡是個官兒,若到下屬地方或單位,哪怕是攜家帶口游山玩水,都叫“視察”,都要前呼后擁,甚至警車開道。官階若大,還要清場戒嚴。每聞此類消息,不由想到那首打油:“紅帽哼兮黑帽呵,風流太守看梅花。梅花低首開言道:小底梅花接老爺。”“松間喝道”同“花上曬”向來同被列為“煞風景”的范本,足見這種作派在中國官場由來已久,而在百姓眼里也譏嘲已久。何故?因為那些官兒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好像當了個官兒,身價頓高,不能同庶民混雜。官員在某些場合喜歡謙稱“公仆”,豈有“公仆”出游,而“主子”回避之理?這些官兒身子雖已進了“人民共和”的國度,腦子里卻仍是“居高治民”的想頭。
四
這樣的照片每有所見:一個官長“視察”遇雨,于是陪同人員連忙撐傘,自己卻淋得渾身濕透。官長則安之若素,踱著方步,負手而行。且不管那官員官階是低是高,既然有手,何以自己不會打傘?打傘者或系拍馬討好,也應婉言謝絕。為自己舒適而讓旁人受罪,以小見大,人品可知。何以這些官員竟習以為常?還是因為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以為身為官長,即是他人主宰,可以任意驅使。歐美諸國總統、總理自己打傘或替人打傘不過常事一樁。由彼及此,令人嘆息。
五
除了在大饑荒之年欲求一飽而不得,一日三餐,人所必需。但吃飯也不必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更不必每餐都要陪同若干,觥籌交錯,乃至輕歌曼舞以助食興。記得20多年前,為遏制公款吃喝,曾有過“四菜一湯”的規定,但規定從未行通。不但行不通,還愈演愈烈。官家一席飯,百姓一年糧。這樣普遍的公款吃喝不知全世界能找出幾家。以天下之佳肴供其口腹,官員們也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一個政府若連官員一年吃掉幾千億公款都管不住,百姓們又憑什么要繳納稅賦來供官員揮霍!
六
我一直不曾明白,何以官員們上下班都用公車,讓公家出錢,而普通公職人員就乘公交車或私車,自己掏腰包。難道只有官員辦的才是公務,而普通公職人員辦的就是“私務”?建國之初不如是。那時一個地區才一兩輛公車,處長、科長甚至局長,騎著自行車也把事情辦了。那時還是供給制,官員的待遇趕不上拿薪金的“留用人員”;蛟唬含F在經濟發展了,有條件了,但官員們的薪酬也大大提高了。一般公職人員為了上班都自掏腰包,何以工資更高的官員還都要配備公車且檔次愈來愈高?國家機關在某些場合使用公車是需要的,但應當僅限于公務的需要。上下班是不該花費國帑的。就是公務用車,國外許多情況下也是臨時租用,沒聽說一個處長甚至科長也要配個專職司機,早晚接送,喝茶、吃飯都要跟著。
蒲松齡《聊齋志異?夜叉國》中對官的解釋是:“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今日的官員們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以為為官就當如此。要知道,那是夜叉國。
七
說話,官民之辨也是很容易的。大凡頤指氣使,哼哼哈哈,目無余子,一臉不耐的,大抵是官;凡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滿臉堆笑,輕聲細語者大抵是民。中國歷來把官員叫“牧民者”。“牧”,字形如一手持鞭驅趕牛群,百姓亦如牲口,供官員驅使——“民可使由之”嘛,叫你干啥就干啥,誰若較勁兒,誰若辯理,“牧民”的鞭子就抽下來了。湖北省有警察打“上訪者”誤打了官太太,于是承認“打錯了”。那么,他們本來準備“打對”的是誰呢?又是誰主使呢?官員或治下的警員竟敢毆打百姓,那些官員也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好像“人民共和國”里,他們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干怎么干。天下寧有此理!
八
官員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就太不把百姓當回事兒了。其結果必然是官民關系緊張,嚴重的形同水火。孟夫子講的話,有時比孔夫子的還中聽,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為輕,就是讓在上的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兒;民為貴,就是要把百姓當回事兒。他又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里的“臣”并非如后世專指各級官員,而是包括一切下級與百姓。你怎么對待百姓,百姓也就怎么對待你。
九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就不會把百姓當回事兒。若真把百姓當回事兒,百姓也會把你當回事兒。這幾句像繞口令的話,卻是屢試屢驗的箴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422021.html
相關閱讀: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北京老飯館
走在人群里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