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在美國和英國,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昏昏欲睡,你多半會強迫自己不要睡著。但如果你是在西班牙,當睡神向你招手時,你就不管不顧地先睡上一覺了——那里有睡午覺的傳統。
當我們把睡覺的文化層面提到和生物層面一樣重要時,我們就會留意到,世界各地的睡覺方式是多么不同。比如,巴厘島的很多祈靈儀式都在晚上進行,一直延續到天亮,孩子和大人們都是逮住機會就睡覺。他們學會了在嘈雜聲、音樂聲中呼呼入睡,這種能力從孩提時保持到成年以后。
一起睡還是分開睡,是西方社會和其他地方最大文化差別之一。比如,新幾內亞和印度尼西亞的一些部族認為,大家要睡在一起以防被異靈拉走。他們認為在睡覺時去了靈界,是被睡在身邊的人拉回來的。
美國波士頓大學人類學家吉爾答·莫雷麗比較了美國人和危地馬拉的印第安人睡覺方式的不同。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印第安人都讓小孩和母親睡在一起,在母親懷里或背上入睡。然而,美國父親安排孩子睡覺卻復雜得多,鋪什么被褥、穿什么衣服、讀哪些睡前故事和唱什么催眠曲都有講究。印第安人沒有那么多繁瑣之事,只要睡在小孩身邊就行了。聽說美國孩子要自己睡,他們感到不可思議。
美國圣約瑟大學心理學講師約迪·麥德爾對約3萬名3歲以下孩子的睡覺方式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在亞洲,86%的孩子與父母同睡一個房間;而在新加坡和香港,與父母同床睡的孩子比越南和印度少。另一方面,在日本和韓國,孩子要等到父親回家后才睡覺。日韓男人下班后會一起去喝幾杯,大約在晚上10點半或11點回家,孩子們要等到那時才上床睡覺。莫雷麗說:“在東方社會,小孩是成人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西方人才會感到小孩應跟父母分開睡,必須在7點鐘上床,因為父母們會想,‘現在是我和妻子(或丈夫)獨處的時間’。”
實際上,在工業革命后,英美父母才開始和小孩分開睡。關于這種變化,有多種解釋:有的說,這是因為直到200年前才出現有多個房間的獨幢別墅;有的說,可能是為了夫妻生活的更和諧;另外,也有人把這種現象與英美社會強調個人獨立聯系在一起。
但是,小孩與父母同睡在一個房間,可能更有利于健康。最新研究顯示,父母和孩子的親近對孩子呼吸和體溫調節有幫助,還能防止嬰兒出現猝死(建議在父母床邊支一張小床,讓6個月以下的嬰兒獨自睡在上面)。
天氣也會影響睡眠文化。美國人類學者約翰·懷汀發現,在發展中國家,當氣溫低于零下10度時,人們常常睡在一起。在天熱時,人們可能會在中午睡覺,在較涼快的早上和傍晚做事,這種生活方式讓不習慣睡午覺的人很難適應。莫雷麗回憶說:“丈夫去巴塞羅那開會時,他的西班牙同事中午要睡覺,很晚才吃晚飯,但美國人習慣工作一天。我丈夫不能適應,感到很疲憊。”
有證據表明,午睡對健康很有好處。哈佛公共衛生學校的提米·特里奧斯博士研究了2。4萬名健康的希臘成年人,發現很少有人得冠心病。研究發現,每周至少睡午覺3次,每次至少睡半小時的人,死于心臟疾病的風險比完全不睡午覺的人低37%。特里奧斯博士說:“可能是因為午睡能減輕心理壓力,心理壓力過大自然會引發心臟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427795.html
相關閱讀:走在人群里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北京老飯館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