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和同事吃飯時討論起工作午餐問題。一位年輕同事說:有沒有免費午餐,是中西公司文化的一大區別。我提出異議:“我也在中國工作過多年,換過幾個單位,但我怎么從來沒有吃過免費午餐?”
不料,我卻遭到另外幾位來自中國大陸年輕同事的圍攻:“你那都是什么年代的老黃歷了?時下的中國,只要是白領工作,公司不提供免費午餐的恐怕不多了!”
那位從午餐辨析出中西差異的年輕同事甚至說,如今不提供免費午餐的中國公司,大概都很難招到或留住人才。
我由此回憶起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各類單位時常出現的“分雞分鴨”的場景。那時中國人雖然工資不高,但單位里卻經常“莫名其妙”地發點兒實物,作為員工的福利,像水果食品、雞鴨魚肉、保暖杯……不過,中國公司免費午餐的大面積推廣,還是在我離開中國之后出現的“新鮮事兒”。
相比之下,西方公司的經理們就比較缺乏想像力,除了定期給員工發放干巴巴的薪水之外,就是偶爾派送同樣抽象的獎金支票。上班無班車,午餐不免費,就連工作期間喝杯咖啡,也得自個給冷冰冰的自動飲料機喂硬幣。
“內部福利”中西不同
其實中國公司或機關提供的“免費午餐”已遠遠超出了字面意義。在中國,許多壟斷性行業的員工還享受著“壟斷福利”。比如鐵路職工出門坐火車不用買票甚至可以享受臥鋪待遇;電力系統職工每年可享受幾十到幾百度不等的免費“福利電”;電信職工裝電話、打電話都有免費等優惠……
其實,要論這種“內部福利”,西方公司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比如,我原先工作過的英國廣播公司,員工也享有免費使用公司電話的福利(雖然只能打本地電話);再比如,《金融時報》的員工下班后也可免費帶走一份本報報紙。
但中西公司工資外福利的區別在于:一、西方公司的這種福利規模小,種類少;而中國公司或機關的“內部福利”規模龐大,種類繁多,某些單位員工非貨幣福利的價值甚至能夠超過其工資和獎金收入;二、中國許多公司或機關不肯把實物福利折算成金錢發給員工,是為了繞開有關的財務規定,或是為了逃稅,因為在西方公司里,某些工資外福利也是要納稅的。最近,我就收到了英國廣播公司寄給我的一份2.2英鎊的報稅通知單。因為在我離開BBC時,一些以前的同事為我餞行,按照公司規定,飯錢不能用公款,酒錢可以用公款,但酒錢不管錢多錢少,均屬必須報稅的福利。
“免費午餐”誰來埋單
誰說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中國單位內部的“免費午餐”就長盛不衰,而且花樣不斷翻新,檔次不斷升級。但細究下去,天下又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午餐”,因為不管吃客掏不掏錢,最終還是要有人來埋單。官員的“免費午餐”,納稅人要埋單;壟斷行業員工的“免費午餐”,消費者要埋單;即使是私營公司雇員的“免費午餐”,表面看來是老板埋單,其實也是老板把你的薪水變成了你不一定想要的實物,把你的獎金變成了你不一定愛吃的飯菜,實際上還是你自己埋單。
目前在倫敦城市大學攻讀EMBA學位的史春,曾經先后在英國渣打銀行上海分行和倫敦分行工作過。最近,他來我家做客,對我說,他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在倫敦,都沒有享受過渣打銀行提供的廣義和狹義的“免費午餐”。他還告訴我,他的大學同學中有許多人畢業后選擇去中資銀行工作,“他們工資單上的錢自然比我少得多,但他們有公務車、福利房,經常發魚發肉、分雞分鴨,手上還時常攥著一大把用不完的購物券,如果這些東西全部折算成金錢,那他們的收入絕對不會比我少。”
但史春對他的選擇一點兒也不后悔,“我寧愿老板把我應該享有的所有福利都以貨幣形式支付我,由我自己來選擇花錢的方式。如果我在中資銀行工作,如果我不貪污受賄,那么,即使我有機會來倫敦,我也沒有富余的現金,來支付EMBA的學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427797.html
相關閱讀:走在人群里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北京老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