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里有話要說,是一吐為快,還是免開尊口?我先前是一直贊成“一吐為快”的;盍舜蟀胼呑,在不斷的“鼻青臉腫”抑或“頭破血流”的碰壁后,才漸有領悟,許多事情不一定非得“一吐為快”。上司的失誤、同事的疤痛、朋友的忌諱、家人的隱私、個人的心疾等,似乎“免開尊口”或“慎開尊口”為好。于是,我想到了借助沉默。
拒絕可以借助沉默——“無可奉告”,憤怒可以借助沉默——“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鄙視可以借助沉默——“最高的輕蔑是無言”,喜悅可以借助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嘲諷、稱贊、支持、反對、苛求、寬容、卑俗、崇高……這些都可以借助沉默。古今多少事,盡在不言中。沉默的確是人際交往中,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利器,不妨借來一用。
禍從口出,古往今來,因“一吐為快”而招惹禍端的事,信手可拈。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畢竟進步了許多。時下,“一吐為快”的人,無身家性命之虞,無禍滅九族之災,穿穿小鞋,戴頂小帽,給人絆倒的事,是有的,但也比過去少多了。盡管如此,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還是很看重借助必要的沉默。沉默可減少煩惱,可增進友誼,可有利于團結,可促進事業。
平淡恬適需要借助沉默,奔放激越需要借助沉默,平民百姓需要借助沉默,“星、腕、款、長”需要借助沉默……不但沉穩內向的人長于此道,熱情外向的人也日漸認同。會不會借助必要的沉默,似乎成了現代人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有個著名的公式:成功=工作+休閑+沉默。他把沉默作為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奉行終生。借助沉默,成我大業,前人已開先河,遠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沉默是一門大學問。“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沉默,借助得好,就會“爆發”新的生機;借助得不好,就會被“滅亡”掠去。于此時沉默,于彼時未必沉默;于此地沉默,于彼地未必沉默;于此事沉默,于彼事未必沉默;于此君沉默,于彼君未必沉默。不看時間、地點、對象、事件性質,一概的“無可奉告”,一概的“徐庶進曹營”,一概的“無聲勝有聲”,就失了沉默的本意。輕者可能被譏為笨嘴的“呆大”,重則閣下借助沉默的動機,將會受到懷疑,被視為城府太深,陰險難測。高品位的沉默需要大襟懷、大境界的支撐,這大襟懷、大境界就是以天下為己任。有了這樣的襟懷和境界,才會“借”好沉默,用好沉默。
沉默是有“度”的,不是時時、處處、人人都要沉默以對的。對假丑惡保持沉默,就是對真善美的褻瀆。應該沉默的不妨三緘其口,不該沉默的還是“一吐為快”為好,寫到這兒,似乎也該沉默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431361.html
相關閱讀: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北京老飯館
走在人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