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相撲日本的文化名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青年文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2005年的一天,日本NHK電視臺突然插播的一條新聞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日本相撲多年來的頭號看點、第六十五代橫綱貴乃花宣布引退。隨后日本相撲協會一致通過,授予貴乃花“一代年寄”的最高榮譽稱號,并給予1。3億日元的、有史以來最高的貢獻獎。日本政府也授予其國民榮譽獎。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產經新聞等各大報紙都用頭版半版的篇幅進行了報道,電視臺也連續重放。一個運動員引退引起這樣大的轟動,在日本歷史上實屬空前,日本國民復雜的心理感嘆和憂慮盡顯無遺。貴乃花宣布引退的第二天,“國技館”的上座率就不滿50%,相撲界簡直成了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社會的縮影。
  
  “現在橫綱只剩下美國的武藏丸、蒙古的朝青龍,日本人在哪里?”“簡直太丟人了!”部屋(相撲的訓練會館)的小伙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只有一個年屆50的中年漢子在一旁冷眼旁觀,以往的成敗榮辱早已讓他看淡世情:“如果說相撲的世界是勝負的世界,人生也就是勝負的世界。”這是他的哲學,他就是部屋的掌門師傅高砂浦五郎。
  
  生命中的感動
  
  根據考古資料,最早的赤身相撲格斗術,可能來自鄂爾多斯草原的胡人。到西晉時代,五胡大量南遷,漢人中開始有了相撲的名稱。但今日已不再有這種稱呼了,現在山西定襄、原平一帶的原胡人牧馬之地,仍有赤身的“摸泥鰍摔跤”和“撓羊賽”的傳統,這或許就是當年游牧民族赤身相撲的遺風吧。
  
  公元695年,日本開始有了相撲比賽。公元728年,相撲進入日本貴族的生活圈子,宮廷中每年定期舉行“相撲節會”。過了四百多年,隨著皇室衰微,相撲從宮廷走入民間,并與民間祭神、驅魔、慶祝豐收和占卜生產兇吉拉上關系。從17世紀開始,興起了職業相撲,1909年東京建起一座專供相撲比賽使用的國技館,1941年相撲更被列為學校體育正式科目。職業大相撲被視為一種高尚的職業,這與日本人傳統的君主觀念有很大關系。古代相撲只能在御前為天皇表演,當時的“相撲節會”是宮中重要儀式之一,相撲手將有幸上場視為畢生榮譽,人們亦把相撲手奉若英雄。積習下來,到了武士當權的幕府時代以至今日,在人們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們。當代職業相撲手必須參加日本相撲協會舉辦的訓練班,訓練內容包括思想修養、飲食、相撲技術、運動醫學、生理學及漢詩的學習。
  
  當代大相撲比賽在稱為“土”的場地上進行。它是由粘土構成的正方形土臺,高約60厘米,邊長6。7米,土臺中央有一個直徑為4。55米的圓圈,圓圈以嵌入土臺內的稻草繩為界,在堅實平整的比賽區表面鋪上一薄層細砂。傳統的比賽像18世紀的“江都勸進大相撲浮繪之圖”描繪的那樣,土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頂,觀眾在臺下圍觀,同中國古代的打擂臺很相似。從1951年起,因柱子有礙觀眾視線,將其取消,改用懸掛式屋頂。按規則,力士們必須在圈內較力,如一方被逐出圈外,或是在圈內以腳掌以外的任何部位著地,都算輸。
  
  相撲手按比賽成績,分為十個等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正式的相撲比賽每年6場,按季節舉辦,即“初場”、“春場”、“夏場”、“秋場”、“名古屋場”、“九州場”,分別在東京、名古屋、大阪、福岡舉行。其中東京三場,其他三個城市各一場。每場比賽為期15天。高砂浦五郎在1983年夏天升到了僅次于橫綱的“大關”級別,1985年春場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獲得冠軍。退役時,高砂浦五郎總計564勝382負。退役后高砂浦五郎先是在若松部屋擔任教練,后來回到高砂部屋繼承了師門衣缽。
  
  高砂掌門常常給他的徒弟放這樣一段錄像:相撲大關小錦與橫綱曙的比賽。一向作風兇悍的曙總是在將小錦撲出圈外后,跨前一步扶住他——曙和小錦同是自夏威夷赴日謀生的相撲手。浦五郎問他年輕的弟子們:“看到了什么?”“對付大塊頭時,身高2米的曙竟然也能靈活地借力打力,把對手閃出圈外,技術太棒啦!”徒弟們紛紛答道。“混蛋!”師傅發怒了,“你們只注意這些。沒看到小錦摔出去后,曙的那一扶嗎?”是的,那一瞬間包含了人生百味。“看看你們身邊的師兄弟!記住,競技體育的斗士只有擁有了一顆偉大的心靈,才能到達巔峰。”
  
  力士火鍋
  
  在倫敦、巴黎和紐約的街頭,你有時會看到一座座身著和服的移動“肉山”迎面走過來。日本為了擴大國際知名度,過去十多年來不遣余力地將相撲運動推向世界,每年都要在歐洲、北美、亞洲各城市的舉行親善巡回表演。這些日本超級大力士每到一地,都引起圍觀。相撲運動也同富士山一樣,成為日本的代名詞。
  
  相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也造就了一系列相關產業,如相撲料理、相撲茶點、相撲紀念品等。到競技館觀看相撲比賽,宛如置身于江戶幕府時代的市井之中,前廳和走廊里是一家家妝點成江戶風格的酒肆、茶坊、點心店和工藝品作坊,身著古裝的伙計奔走其間,十分熱鬧。競技館內的觀眾席分為兩大類,靠近賽臺周圍的是盤腿而坐的坐席,每4個人坐在一個方格內。后排和二層為普通坐椅。坐席票價最貴,約一萬日元一張,且很難買到,這類票多為日本各大公司常年包租,用來招待公司職員或客人。坐在坐席內的觀眾享受特殊服務,可隨意點吃點喝,最后吃不了可以兜著走;看完比賽,觀眾還可到指定地點領取紀念品,而這些費用全都包括在門票費內。相撲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僅一年舉行的六場大賽,就可為日本相撲協會創下150億日元的收益,相關的收入則難以估算。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魁梧,20歲之后要求身高1米75以上,體重超過120千克。一流的相撲手最后都有一個巨大而呈梨狀的軀體,他們能有如此身型,秘訣就在飲食。普通人看到力士們吃飯,只能瞠目結舌,他們驚人的食量大約是正常人的十倍。力士們日常吃的是一種叫作“力士火鍋”的特殊飯食,這是典型的營養餐,將牛肉、魚肉、豆制品、蔬菜、大米等放在一個大鍋內燉煮,大家圍鍋而食。力士們一天只吃兩頓飯,餐后倒頭便睡,按這種規律起居生活,目的只有一個:催肥。
  
  要出人頭地,必須吃盡千辛萬苦。“我入門時就告訴自己,從此你小子就生活在沸騰的力士火鍋里了。”浦五郎說,“現在的年輕人都想像貴乃花那樣成為偶像,花邊新聞越多越好。我年輕那時候,相撲力士的生活非?贪濉F饺諊澜染,不許隨便外出,每天早上5時起床訓練,晚上9時熄燈休息,年復一年,沒有任何改變。”
  
  相撲界等級森嚴,小相撲力士必須從擦地、打掃訓練場地等雜活做起。在漫長的跋涉中,力士們的命運更多的是遭到無情淘汰。獨特的飲食習慣常使他們罹患糖尿病和心臟病,中途夭折者亦不少。
  
  打磨自己的鉆石
  
  相撲看似簡單,實則不然。相撲技術有“技麻利”七十手,加上傳統的四十八手,實際有一百多手。除了身重力不虧外,手足腰腕等部位的靈活運用也十分重要。誰能相信,這些走路都顯吃力的力士們竟個個能劈叉,用“動如猛虎,靜如臥兔”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高砂部屋的弟子從早到晚,除吃飯和午休,其余時間全用來反復練習推拉沖撞等枯燥的基本動作。“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年到頭,他們幾乎天天大汗淋漓地泡在訓練場里。高砂浦五郎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相撲手與其會很多招術,不如有自己的特長。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就是此理。”
  
  每次比賽時,參賽力士們都要兵分兩路,列隊入場,登臺亮相向觀眾致意。每對力士角逐之前都必須完成一整套繁瑣儀式。比賽開始,身著古裝的裁判的吆喝聲、觀眾的叫喊聲響成一片。只可惜相撲力士們對峙的時間太短,數秒至多數十秒鐘便結束了戰斗。敗者垂頭喪氣而去,勝者則蹲在賽臺上,從裁判手中接過裝在紙袋內的“褒賞金”。紅包由廠商提供,其實是變相的廣告費。每份紅包為6萬日元,其中3萬日元以現金形式裝入紙袋,2。5萬日元以勝者的名義存入相撲協會,5000日元作為手續費上繳比賽組織者。每次比賽的紅包個數不等,越是有實力的力士越多,反之越少,或只能望包興嘆。自1957年以后,日本開始在相撲界引入工資制度,力士們從此成為工薪階層。幾經調整后,現在他們的月工資標準是,橫綱180萬日元,大關150萬日元,十兩65萬日元。進入十兩級以上的力士,其收入即相當于日本的中高階層,加上優勝獎金和紅包,力士中的百萬富翁不乏其人。浦五郎當年身經近千戰,現在他同樣讓自己的弟子多參賽,目的不僅是金錢,重要的是得到實戰經驗,把比賽失利的恥辱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浦五郎告訴弟子:“我可以把所有東西都教給你們,就是無法教會你們如何取勝,那要你們自己從失敗中學習。”
  
  目前日本共有850個相撲力士,其中只有60多人能獲得好名次,而“橫綱”和“大關”僅寥寥數人。要取得成功,技術、體能、心理都要做好準備。“現在已經沒有日本橫綱了,你們不想成為下一個嗎?”浦五郎面對著站成一排的弟子們,仿佛將軍在檢閱他的軍隊,“當年近畿大學的禱監督常對我說:‘你在什么情況下都別忘了自己肩負著近畿大學相撲部的招牌。’根據他的教誨,我送給你們一句話:‘你們肩負著日本相撲協會的招牌,什么時候都別忘了自己的責任。’”
  
  在高砂浦五郎眼里,每個學生都是未經雕琢的璞玉。“無論你搞音樂、繪畫還是體育,你要做的都是挑戰自己,把自己打磨成璀璨的鉆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qnwz/434151.html

相關閱讀:走在人群里
北京老飯館
讓老板離不開你的十個細節
誰偷走了果戈理的頭顱
母親的名字叫“笑著面對”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