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明史·列傳第七十》)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邱浚入閣,與恕不相能 能:和睦。
B.恕里居日,嘗屬人作傳 屬:囑托。
C.聽馳驛歸,不賜敕 聽:聽說。
D.遣行人赍敕存問 赍:攜帶。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能夠表明王恕“端毅”(正直剛毅)的一組是(3分)
①考選官屬,嚴拒請托 ②帝亦銜恕數直言
③皆力阻權幸 ④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
⑤傳中自比伊、周 ⑥陳國家大政數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恕治盜不忘安民。王恕與尚書白圭共同平定南陽、荊、襄流民作亂時,嚴格約束所轄部下不得隨意殺人,流民得以恢復舊業。
B.王恕關心民生疾苦。巡撫南畿時,所轄地區遭受水災,他奏請免除了秋糧六十余萬石,并四處巡察把糧食發放或接待給災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萬人。
C.王恕恪盡職守,直言敢諫。他任南京兵部尚書時,先后多次應詔陳說政事,提出建議。碰到朝廷上議事有不同意見時,人們總是希望聽到他說話,他也果然不負眾望。
D.王恕為官堅持原則。他推薦河南布政使蕭禎補陜西巡撫之缺,遭到皇上否決,他認為自己無知人之明,不能勝任銓部之職,主動請求告老還鄉。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遷揚州知府,發粟振饑不待報,作資政書院以課士。
(2)太醫院判劉文泰者,故往來浚家以求遷官,為恕所沮,銜恕甚。
參考答案:
4.C(聽:聽憑,任憑。)
5.C(⑤是劉文泰誣陷王恕沽名釣譽的話;⑥是表明王恕關心國事)
6.D(“他認為自己無知人之明,不能勝任銓部之職,主動請求告老還鄉”理解錯誤,他說自己“不可用”是反話,以辭職相抗只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
7.(1)(王。┥螕P州知府,不等報批便發放糧食救濟饑民,興建了資政書院來督促讀書人(或“考核讀書人的學業”)。
5分;譯出大意給2分;“遷”(升官)、“振”(通“賑”,救濟)、“課”(督促,考核)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太醫院判劉文泰,過去常進出邱浚家以求升官,被王恕阻止,他非常怨恨王恕。
5分;譯出大意給2分;“故”(過去,從前)、“為……所”“銜”(懷恨,怨恨)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注意:1.關鍵詞與“大意”不重復扣分;2.關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3.“關鍵詞”翻譯從嚴,“大意”翻譯從寬。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王恕,字宗貫,是三原人。正統十三年考中進士,授官大理寺左評事。(王恕)升任揚州知府,不等報批便發放糧食救濟饑民,興建了資政書院來督促讀書人。天順四年,因為他治理地方成績最好,破格晉升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陽、荊、襄流民結伙作亂,朝庭晉升王恕為右副都御史去安撫治理。王恕與尚書白圭共同平定了大盜劉通,又征討攻破了他的同黨石龍。王恕嚴格約束所轄部下不得隨意殺人,讓流民恢復舊業。升任兵部尚書。他考核選拔官員屬下,嚴厲拒絕請托,共事的官員都不高興;实垡苍购尥跛《啻沃毖裕ㄟM諫),于是任命王恕兼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南畿。王恕所管轄地區遭受水災,他奏請免除了秋糧六十余萬石。四處巡察把糧食發放或借貸給災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萬人。成化二十年又改任王恕為南京兵部尚書。王恕先后應詔陳說政事二十一次,建議三十九次,都是極力阻止權貴幸臣。天下人都傾心仰慕他,碰到朝廷上議事有不同意見時,一定會說“王公為什么不說話呢”?接著又會有人說“王公的奏章就要到了”。話說完,王恕的奏章果然到了。當時流傳民謠說:“南京十二部,只有一個王。ǜ艺f話)。”孝宗即位,王恕擔任吏部尚書。陜西巡撫缺位,王恕推薦河南布政使蕭禎;实巯略t另外推舉,王恕拿著詔書說:“陛下不因為我沒有才能,任命我掌管吏部。如果我推薦的人沒有成績,就是我的罪過,F在陛下怎么知道蕭禎沒有才能而拒絕任命他?況且陛下既然認為蕭禎不可用,就等于是我不可用,希望允許我退休。”皇帝才最終任用了蕭禎。邱浚進入內閣,同王恕不和。太醫院判劉文泰,過去常進出邱浚家以求升官,被王恕阻止,他非常怨恨王恕。王恕居住鄉里時,曾經囑托人作傳,刻板印行。邱浚說王恕沽取直名毀謗皇帝,如果皇帝知道后王恕的罪一定不會小。劉文泰于是自己寫了奏章,攻擊王恕在傳記中把自己比作伊尹、周公,對于留在宮中的奏疏,一律說是皇帝不批復,用這種辦法來公開顯示先帝拒絕勸諫,沒有做人臣的禮儀。王恕認為奏章出自邱浚的指使,反駁說:“劉文泰本是個無賴小人,這一定是有老于寫作并多陰謀的人主使他這樣作。”皇帝把劉文泰投入錦衣衛監獄,審訊他得到實情,于是請求逮捕邱浚、王恕對證;实坌睦锊幌矚g王恕,于是貶劉文泰為御醫,責備王恕沽名釣譽,焚毀王恕所刻印版,對邱浚不予追究。王恕第二次上疏請求分辨道理,皇帝沒有聽從,王恕于是竭力請求辭職;实勐犎瓮跛〕梭A車回鄉,不賜于允許其退休的詔令,每月的廩食、每年的隸仆亦減少很多。武宗繼位,派使者攜敕令慰問。王恕陳述國家大政數件事,皇帝用優禮的詔書回復他。王恕于正德三年去世,享年九十三歲。謚號端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1216929.html
相關閱讀:朱熹《觀書有感》閱讀答案
詩歌賞析:杜甫《南征》參考答案
詩歌鑒賞《逢病軍人》《河湟舊卒》比較閱讀答案
《并州路 李宣遠》閱讀答案
詩歌鑒賞《早寒有懷 孟浩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