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胡風吹代馬,北擁魯陽關。吳兵照海雪,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黃云慘無顏。
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
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為休明人,斬虜素不閑。
豈惜戰斗死,為君掃兇頑。
精感石沒羽,豈云憚險艱。
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
此曲不可奏,三軍鬢成斑。
相關內容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戰馬在胡風的吹拂下,鬃毛盡卷起來,更顯颯爽強健。往北去就是軍事要地魯陽關了。吳兵旗幟鮮明,耀眼如同海中的雪浪。不知道他們西討什么時候才能歸來。大軍正在上遼津渡河,當時黃云蔽空,天色暗淡。老母與兒子離別,十分悲痛,呼號不絕,她們遠遠相送兒子到野間,仍然不愿離去,因為他們都不知再次相見會在何時。旌旗飄揚,白馬嘶嘶,征人已經離去了,可她們仍哭著久久追攀,不愿回去。秋天最是悲涼的季節,豫章山上的白楊苦悶無依,早早便葉落凋零了。士兵們本是太平時代的人,生來就對斬殺胡虜的事并不熟悉。怎會吝惜自己的生命,害怕在戰爭中死亡呢?只期望能夠為君主掃除敵寇。傳說李廣在邊塞打獵時,把草中的石頭誤認為是隱伏著的老虎,立即彎弓射去,由于他射箭時專心致志,這箭竟深深地陷入石中。戰士們身在邊塞,也是懷抱一腔報君建功的熱誠,怎會懼怕危險呢?在戰場殺敵膽如鯨飛,聲勢浩大。這首曲子不可以奏響,因為三軍戰士頭發已經花白,聽到此曲,一定會感到無限悲傷。
注釋
①代:古國名,在今山西東北部和河北蔚縣一帶。其地盛產良馬。
②魯陽關:古關名,在今河南魯山,是古代的軍事要地。
③吳兵照海雪:這句寫唐軍出發西征。吳兵,吳地征來的兵。照海雪,指吳兵旗幟鮮明,照耀如同海中的雪浪。
④“半渡”兩句:大軍正在上遼津渡河,當時黃云蔽空,天色暗淡。上遼津,即上遼水,今名潦水。源出江西奉新縣西,流經永修縣,與修水匯合。
⑤豫章山:泛指豫章境內的高山。
⑥休明人:太平時候的人。
⑦素:向來。閑:通“嫻”,熟悉。
⑧精:精誠。
⑨憚:懼怕。
⑩落星灣:也叫落星湖,在今江西鄱陽湖西北。此曲:指《豫章行》。鬢成斑:頭發變成花白。
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簡析
作者:佚名
上元元年(),李白寓居豫章。當時安史余黨仍騷擾河南一帶,平叛戰爭正在艱苦地進行。詩人目睹吳地人民應募從軍、奔赴戰場的悲壯情景,有感而作此詩。詩中對出征戰士寄予同情和希望,鼓勵他們英勇作戰。相關內容李白 李白(年-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出生于西域碎葉城,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年病逝,享年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506116.html
相關閱讀:塞下曲?秋風夜渡河原文_翻譯和賞析_王昌齡古詩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_翻譯和賞析_陸游古詩
雁門太守行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賀古詩
《燕歌行》譯文注釋_《燕歌行》點評_高適的詩詞
關山月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白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