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蕭衍《江南弄》原文及翻譯 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蕭衍《江南弄》原文

江南弄?江南曲

眾花雜色滿上林。

舒芳耀綠垂輕陰。

連手躞蹀舞春心。

舞春心。臨歲腴。

中人望。獨踟躕。

江南弄?采蓮曲

游戲五湖采蓮歸。

發花田葉芳襲衣。

為君艷歌世所希。

世所希。有如玉。

江南弄。采蓮曲。

江南弄?采菱曲

江南稚女珠腕繩。

金翠搖首紅顏興。

桂棹容與歌采菱。

歌采菱。心未怡。

翳羅袖。望所思。

江南弄?龍笛曲

美人綿眇在云堂。

雕金鏤竹眠玉床。

婉愛寥亮繞紅梁。

繞紅梁。流月臺。

駐狂風。郁徘徊。

江南弄?鳳笙曲

綠耀克碧雕管笙。

朱唇玉指學鳳鳴。

流速參差飛且停。

飛且停。在鳳樓。

弄嬌響。間清謳。

江南弄?朝云曲

張樂陽臺歌上謁。

如寢如興芳?曖。

容光既艷復還沒。

復還沒。望不來。

巫山高。心徘徊。

江南弄?游女曲

氛氳蘭麝體芳滑。

容色玉耀眉如月。

珠佩?{女?}戲金闕。

戲金闕。游紫庭。

舞飛閣。歌長生。

蕭衍《江南弄》翻譯

待更新

蕭衍《江南弄》賞析

《江南弄》是梁武帝蕭衍的詩詞作品,《江南弄》七曲包括《江南曲》、《龍笛曲》、《采蓮曲》、《鳳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屬清商曲辭。

梁武帝《江南弄》七曲即《江南曲》、《龍笛曲》、《采蓮曲》、《鳳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屬清商曲辭。這組歌曲之所以為世所重,主要是它牽涉到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即詞體起源,至于其它方面,學者則較少論及。

在文學史上往往有這樣的現象:一首詩能夠成為詩體轉變的一種標志。梁武帝蕭衍的《江南弄》便具有這樣的性質。在此以前,南方民間盛行吳聲、西曲。西曲產生于長江中部、漢水流域,但“其聲節送和,與吳歌亦異”(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因而帶有今湖北一帶的地方特色。其中《子夜歌》從文字上看,都與吳聲歌相似,文辭清麗,婉孌而多情?墒堑搅肆何涞鄣臅r代卻來了一個“改革”,據《樂府雜錄》云:“梁天監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樂》十四曲。”而《江南》共有七支曲子,第一就叫《江南弄》,第二叫《龍笛曲》,第三叫《采蓮曲》,第四叫《鳳笙曲》,第五叫《采菱曲》,第六叫《游女曲》,第七叫《朝云曲》。君王倡導于前,群臣響應于后,發明“四聲八病”的粱代聲律學家沈約也跟著作了四曲。民歌經過帝王與臣僚的“改革”,便脫盡了泥土氣,更加典雅化了。隨著思想內容的改變,它的音樂節奏也發生了變化,即由整齊的五言四句,變成“句讀不葺”的雜言詩。正由于這一點,以致后來研究詞的人,把《江南弄》當作詞的起源,明人楊慎甚至徑稱之為詞,說“此詞絕妙。填詞起于唐人,而六朝已濫觴矣!保ā对~品》卷一)當然此說并不準確,因為詞是依燕樂而產生的一種歌詞,梁時所用為清樂,自不可能有詞。然而從這些看法上,似可窺見它也是詩體轉變的一種標志。

話得回過來說,此前的吳聲、西曲多為描寫男女歡愛的戀歌,其中散發著泥土的芳香(當然其中也不乏文人的擬作),而粱武帝通過《江南弄》顯然把它從民間的田埂上、荷塘里移植到宮廷中來,借以表現他們的享樂生活。此詩起首二句云:“眾花雜色滿上林,舒芳耀綠垂輕陰!鄙狭终撸弁踔畧@囿也,漢武帝時即有上林苑,此處則借指南朝皇家的園林。時丘遲《與陳伯之書》云:“陽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北徽J為寫江南春景的名句。而蕭衍此處則變散文為詩句,用七個字加以概括,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派五彩繽紛、百花爭艷的上林景色,然詞意則過于典雅。下句“舒芳”指花開,“耀綠”謂樹上新葉在陽光映照下閃爍著綠油油的光澤,四字分詠花葉而用字工煉,帶著濃厚的文人氣息,亦非《子夜歌》中“明轉自天然”的口語可比。句末“垂輕陰”三字,則描寫花樹之濃密,然著一“輕”字,說明仍是春日景象,有別于“綠葉成陰”的夏季。這些都是經過作者反復推敲的。宋人謂晏殊的詩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有富貴氣象。細看這兩句,同樣透露出一股富貴氣象。

從“連手蹀躞舞春心”而下,則由寫景轉入抒情。據《南史?循吏傳》載,此時江南,“凡百戶之鄉,士女昌逸,歌謠舞蹈,觸處成群”。民間尚且如此,宮廷中歌舞之盛,自可想見了。這里的連手,是說手拉手;蹀躞,是說小步跳舞。《玉臺新詠?古樂府》云:“蹀躞御溝上,溝水東西流。”即形容小步的樣子。歌女們手拉著手,踏著碎步,輕歌曼舞,其歡樂愉快的情致,完全見于“舞春心”三字。春光明媚,人情感物而動,自不免春心蕩漾,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語甚新,它把舞女們的感情融入動作,濃縮為一個簡短的詞組,這在民歌中是難以做到的。

詩之后半,連用了四個三言短句,字少而意豐,含蘊較為深遠!芭R歲腴”,蓋謂面臨美景良辰。按《說文解字》云:“腴,腹下肥者。”段注:“《論衡?傳語》曰:堯若臘,舜若?,桀紂之君垂腴尺馀是也。”又《說文通訓定聲》云:“《答賓戲》:‘味道之腴!ⅲ骸乐勒咭病!本C上所述,腴有豐滿美好之意,與“歲”構成詞組,當指歲月的美好,聯系上文所寫的陽春煙景,故知系指美景良辰!爸腥送钡闹腥,當指宮女。《史記?李將軍傳》:“敢有女,為太子中人,愛幸!豹汋剀X,謂獨自徘徊不前。《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以上四句是說面對大好春光,歌女們翩躚起舞,興致盎然;而深居宮中的嬖幸,望見如此歡樂場面,不禁為之搔首踟躕。在歡樂的氣氛中點綴著一些小小的惆悵,非但使詩中感情有所起伏跌宕,而且也反映了宮廷生活中一些矛盾。

就詩的形式而言,如前所述,吳聲西曲基本上是五言四句,一韻到底;而此詩則由齊言變為雜言,它前面是三個七言句,句句押韻。后面便轉韻,是四個三言句。第三個七言句為單句,獨枝搖曳,似立足未穩,所以馬上以頂真格接上一個三字句“舞春心”,把上句頂住,并領起下文。四個三言句,蟬聯而下,一氣呵成,節奏逐漸加快,似與“連手蹀躞”的舞蹈動作密切配合。由此可見,梁武帝對詩歌的這種“改革”,當是為宮廷中的舞蹈服務的。

梁武帝的《江南弄》七曲不是單純地描繪女性的艷歌,其深層的目的是歌仙道,詠長生。《江南弄》歌詞之所以體現出了諸多詞性方面的特征,絕非偶然,乃是作者為適應某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即佛曲或胡吹舊曲)的要求而刻意求變的結果。因此,《江南弄》是可以定性為詞的!督吓樊a生于梁代制禮定樂的大背景之下,具體說來,它是梁武帝為天監十二年元會間慶祝其生日而精心制作的樂歌。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公元485?公元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眺、沈約、任?、范云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后,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梁武帝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游贈答詩、詠物詩。梁武帝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占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樂府是古代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周代便設有樂官,稱為大司樂,以樂府為音樂官署的名稱,則始于秦。到了漢代,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職。漢武帝時,樂府的性質和規模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時,樂府除制作樂章、訓練樂工之外,還廣泛采集民間歌謠配樂演唱。凡由樂府機構制作和采集的歌辭,以及文人以樂府題寫作的詩,后世皆稱為“樂府詩”或“樂府”。其中,民歌是樂府詩中最有生氣的部分。

魏晉時,樂府停止了采集民歌的工作,當時的樂府詩也出現了日趨雅化的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異風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重視,通過樂府機構的采集、演唱,對文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由于江南民歌言情的題材、內容,及其纖弱綺麗的風格特點,適應了當時統治階級對聲色的愛好,因而被廣泛模擬創作。

蕭衍任雍州刺史駐居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他的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臺》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后,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南朝樂府民歌分為吳歌和西曲兩大部分。前者產生于建康周圍,此地相襲稱為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為吳歌;后者產生于江、漢流域的荊、郢、樊、鄧幾個主要地區,是南朝西部軍事重鎮和經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為西曲),制《江南上云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子夜四時歌。冬歌》);“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保ā断尻柼c~蹄歌》)等。鄭振鐸先生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艷可愛”。此話確有一定的道理。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梁武帝的七言詩。梁武帝有十余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東飛伯勞歌》等。其中以《東飛伯勞歌》最為著名:“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法艷照里閭。南窗北?掛明光,幄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于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此后,宋、齊時鮑照、湯惠林、釋寶月等人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梁武帝,七言詩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曹丕的《燕歌行》雖然是開山之作,但全詩逐句押韻,未免顯得單調,缺乏婉轉詠嘆的情趣。梁武帝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后,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后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適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一詩體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為發展。梁武帝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梁武帝的談禪悟道詩的數量僅次于其樂府詩。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寫的談禪悟道詩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寫照。這些詩,如同宗教哲學箴言,十分乏味,沒有什么藝術可言。

梁武帝的第三類詩是宴游贈答詩,內容較前兩類詩復雜。這里有表現宗教哲理、宣揚佛教思想、規勸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游鐘山大愛敬寺》、《覺新意贈江革》等;有巡幸記游、描繪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登北顧樓》、《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別詩,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等。這類詩不乏上乘之作,如“舟楫互客與,藻蘋相推移。碧池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波拂舊石,殘花落故枝;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薄游朱明節,泛漾天淵池!保ā妒紫姆禾斐卦姟罚┰撛姰嬅婢拔秕r明,色彩絢麗多彩,讀來頗有韻味。再如:“蘭華時未晏,舉袂徒離憂,……謄言無歇緒,深情附還流!保ā洞鹑蔚钪凶谟浭彝踔袝鴦e詩》)寫友人將別時深沉真摯的眷戀之情,也是贈別詩中較好的作品。

梁武帝的第四類詩是詠物詩,如《詠舞詩》、《詠燭詩》、《詠筆詩》等。這類詩雖窮力追新,但內容淺薄,可足稱道者甚少。

他的《贈逸民十一》:“如壟生木,木有異心。如林鳴鳥,鳥有殊音。如江游魚,魚有浮沉。巖巖山高,湛湛水深。事跡易見,理相難尋。”此詩以樹木異心、飛鳥殊音、游魚浮沉、山高水深難以知曉的某些不可思議之處,來說明世間事物的本質、規律實在是難以尋求。

后世文人對齊梁詩總的評價不高,大都以為其“嘲風月,弄花草”(白居易語),“風云氣少,兒女情多”。齊梁詩人缺乏匡世救時的崇高理想,也缺乏嚴肅認真的社會責任心,因此反映社會現實及言志述懷之作便不多見,充斥當時文壇的是大量的山水、詠物、艷情之詩。梁武帝的詩歌從題材、內容、風格諸方面來說,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齊梁詩歌的特點。這當然與他即位前漫長優裕的貴族生活環境不無關系。他雖然是一個開國創業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養尊處優,并未受過太多的打擊;其滅齊建梁,也只經歷過一年多的時間,而且非常順利。所以,梁武帝的詩歌中多“兒女情語”、“神仙道氣”,少“風云之氣”,少言志述懷、積極進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外,梁武帝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創制了許多新歌!端鍟?音樂志》上說:梁武帝“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制定禮樂”。如“鼓吹,宋、齊并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梁武帝“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梁武帝創制了不少頌揚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594062.html

相關閱讀: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譯 賞析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張衡《歸田賦》原文及翻譯 賞析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