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獨相凡十年原文
趙普獨相凡十年,剛毅果斷,以天下事為己任。嘗欲除某人為某官,帝不用;明日,復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諸地,普顏色自若,徐拾奏歸,補綴,復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稱職聞。又有立功當遷官者,帝素嫌其人,不與。普力請與之,帝怒曰:“朕不與遷官,將奈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刑賞者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也,豈得以喜怒專之?”帝弗聽,起,普隨之。帝入宮,普立于宮門,良久不去,帝竟從其請。
一日,大宴,雨驟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間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損!不過沾濕供帳樂衣耳,百姓得雨,各歡喜作樂,適當其時,乞令樂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悅,終宴。 普臨機制變,能回帝意類此。常設大瓦壺于視事閣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壺中,束焚之。其多得謗咎,殆由此也。
普既出鎮,上書自訴云:"外人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弟忠孝全德,豈有間然?矧昭憲皇太后大漸之際,臣實預聞顧命,知臣者君,愿賜昭鑒!"帝手封其書,藏之金匱。九月,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呂余慶以疾求解職;丁卯,罷為尚書左丞。余慶為帝霸府(藩王府。┰,趙普、李處耘皆先進用,余慶恬然不以介意。處耘獲罪時,余慶知江陵,還朝,帝委曲問處耘事,余慶以理解釋。及普忤旨,左右爭傾之,余慶獨為明辨,帝意稍解。時稱長者。
趙普獨相凡十年翻譯
趙普單獨擔任宰相總共十年,處事剛毅果斷,把天下事作為自己的責任。曾經想要授予某人擔任某個官職,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還是上奏此事;实郯l怒,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趙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補縫合,又像以前一樣上奏。皇帝醒悟,終于同意了他的奏請,后來那個由趙普舉薦的人果然以勝任本職工作著稱。又有立了功勞應當升官的人,皇帝向來討厭那個人,不同意升遷。趙普竭力請求皇帝給予升遷,皇帝發怒說:“我不同意他升官,想怎么樣?”趙普說:“刑罰用來懲治惡人,獎賞用來酬勞立功者。刑罰與獎賞,是天下人的刑罰與獎賞,不是陛下一個人的刑罰與獎賞啊,哪里能夠因為喜愛或討厭而獨斷!”皇帝不聽,起身,趙普跟著他;实圻M宮,趙普站在宮門旁,許久不離開,皇帝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
一天,皇帝舉行盛宴,一場大雨突然襲來,很久未停;实鄣呐瓪獗砺对谀樕,左右大臣都十分震驚害怕,趙普乘機對皇帝說:"皇宮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這場大雨對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過沾濕一下幕帳和樂工的衣飾罷了。百姓盼到了雨水,個個喜笑顏開,奏樂慶祝。正處在這個歡樂的時刻,我等請求樂官就在雨中獻技。"皇帝非常高興,直到宴會結束。趙普就是像這樣隨機應變,能使皇帝回心轉意的。趙普一直將一個大瓦壺放在議事廳內,朝遷內外的奏疏,趙普心里不想施行辦理的,一定將它們放入壺中,捆些亂麻點火將其燒毀。趙普遭到世人許多毀謗和責怪,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趙普調出京師鎮守地方后,上書皇帝道:"朝廷外面的人說我輕易地談論皇叔開封尹,皇叔是個忠孝兩全的人,怎么能夠離間他和圣上的關系呢?況且正值昭憲皇太后重病之際,我實在是想事先得知天子遺詔。了解我的人是圣上,請圣上明鑒!"皇帝新手封存了他的信,把它藏在金柜里。九月,吏部侍郎兼參知政事呂余慶因病請求辭職:丁卯日,皇帝免除呂余慶吏部侍郎兼參兼政事的官職,讓其任尚書左丞。呂余慶是帝霸府的幕僚,趙普、李處耘都在先前被皇帝起用,呂余慶坦然面對,不把此事放在心里。李處耘遭罪時,呂余慶正在江陵任知州,他回到朝廷時,皇帝詳細向他詢問處置李處耘一事,呂余慶用恰當的道理加以解釋......等到趙普抵觸圣意,左右大臣爭相傾軋他,唯獨呂余慶為他說明辨白,皇帝想懲處趙普的心思才稍微緩解。時人稱呂余慶為謹厚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798862.html
相關閱讀: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昏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譯 賞析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張衡《歸田賦》原文及翻譯 賞析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