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盛唐詩人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juàn)長(cháng)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wéi)響馬。
公開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qǐng)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sāng)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wù)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賞析
這首可分為四節。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啟齒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逼饎菅该汀!帮L怒號”三字,音響巨大,如同秋風怒吼。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而且富有濃郁的感情顏色??詩人好不輕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假寓下來,秋風卻咆哮而來,卷起層層茅草,使得詩人著急萬分。
“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而后疏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赫然的丹青,而且牢牢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
詩人的高超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形象地抒懷達意,而是寓情義于客觀描述之中。這多少句詩所表現的場景是:一個衣衫薄弱、破舊的干瘦白叟拄著拐杖,破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不能不激發讀者心靈上的共識。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彌補。
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除此以外,還有落在平川上能夠收回的茅草,但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捌畚依蠠o力”五字宜著眼,假如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力量,天然不會受這樣的欺負!叭棠軐γ鏋楸I賊”,意思是,群童居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但實在,這不外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罷了,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的《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恰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由于他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暴風抱走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這所有,都是結尾的伏線!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欲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本上發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概是一聽到冬風狂叫,就擔憂蓋得不夠硬朗的茅屋產生危險,因此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奈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耙姓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顧。“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斯可憐的遭受只有他自己在嘆氣,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輔助,則世風的淡漠,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非常深廣。當他本人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贊助的時候,明顯聯想到相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作者嘆息的內容:1.自己的苦 2.四周人的苦 3.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昏暗愁慘的氣氛,從而襯托出詩人黯淡愁慘的心情,而密集的雨點行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感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不困窘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留神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氣象并不“冷”,正因為“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覺得冷。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大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疼痛閱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度;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事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詩人做作不能入睡!伴L夜”是作者因為自己屋漏因而更覺夜長,還因自己和國家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而感到夜長。“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而這種心境,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于是詩人由個人的艱難處境聯想到其余人的類似處境,瓜熟蒂落,天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旁邊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跟高興情緒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響亮,從而形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跑前進的氣概,恰切地表示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永夜沾濕何由徹”的苦楚生涯休會中爆發出來的奔放的豪情和熾熱的盼望。這種感情,詠歌不足以抒發,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慨:“嗚呼!何時面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逝世亦足!”抒發生者憂國憂民的感情,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殺人越貨的高貴作風,詩人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幻想,至此表現得酣暢淋漓。
此詩作者抒發的情懷與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發的情懷基礎一致。也表白了作者關懷民間疾苦,憂國憂民的思維情感。
俄國有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管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巨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泥土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倍鸥υ谶@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自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期的苦難。他也不是僅僅因為本身的不幸遭遇而悲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滾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灼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請求變更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始終沖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這首詩刻畫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實在的記載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斷。末段忽生異境,以親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假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這種非現實的空想樹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饑溺為懷的思惟基礎上;而博大襟懷之表現,則使作品噴射出踴躍的浪漫主義輝煌。全詩語言極其純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濤疊出,蓋以流自肺腑,故能動人心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5495.html
相關閱讀:《贈韋秘書子春》譯文注釋_《贈韋秘書子春》點評_李白的詩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原文_翻譯和賞析_劉禹錫古詩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商隱古詩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_全詩賞析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_全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