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4億年前魚類已做登陸準備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為何人類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何蛇鼠會冬眠、蝙蝠會晝伏夜出?這都與腦部的腺垂體有關。早在4億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還生活在水里時,就已在腦部進化出了腺垂體結節部,為今后適應陸地上晝夜更替的節律變化,打下了伏筆。

  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銜的課題組的這一新發現。

  帶來這一新發現的,是出土自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地層中一條4.09億年前的原始肉鰭魚化石,課題組將其命名為“奇異東生魚”,以紀念中國泥盆紀脊椎動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先生。4億年前的云貴高原,是一片靠近赤道的海灣,宜人的氣候使這里成為魚類的樂園。因此,這里就成了肉鰭魚類起源、進化的中心,許多魚類“老祖宗”的化石都在這里重見天日。

  這東生魚頗為奇特,下頜的一些骨骼、結構已“超前”展示出了早期四足動物的特征。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古生物學家用高精度X射線斷層掃描和計算機三維虛擬重建技術復原了東生魚的顱腔,以及相關的神經、血管等結構后,發現它的顱腔中竟有一個區域,很可能就是容納四足動物腦中特有的腺垂體結節部的腔體。論文第一作者、古脊椎所盧靜博士解釋,這說明可能早在4億多年前,四足動物的祖先就已進化出了腺垂體結節部。

  腺垂體聽起來陌生,可它分泌的褪黑素卻大名鼎鼎,被人們稱為“腦白金”。

  “它對調節陸上動物的晝夜節律,起著重要作用。”朱敏對記者說,陽光射入水體的深度有限,因此生活在水中的魚類對日夜變化并不敏感。但在陸地上,晝夜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就非常大,陸上生命必須適應晝夜節律,乃至季節變換的節律。

  朱敏說,在生物進化史上,有一筆“糊涂賬”:從魚類到早期兩棲類動物的演化過程中,經過了基干四足動物的階段?上н@一階段化石資料奇缺,尤其早期基干四足動物究竟哪些部分先進化?魚類上岸之后才開始適應晝夜變化,還是早有準備?都是懸而未決的疑案。

  “東生魚的出現,解開了古生物學家心中的不少謎團。”朱敏就此推測,四足動物在早期演化中相對保守,但在泥盆世中期會經歷一次非常快速的分化階段,陸生脊椎動物的出現,正是這次快速分化的結果。

  奇異東生魚的發現還將四足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前推了一千萬年,對追溯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祖先的演化歷程將具有重要影響

精彩文章:雙頭蛇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飛來橫禍喀納斯湖水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47635.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