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峽地區面積最大時代最早的煉鋅遺址
煉鋅長江邊舊景今重現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忠縣臨江二隊煉鋅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結果表明,這是目前三峽地區乃至全國發現面積最大、時代最早的古代煉鋅遺址。
忠縣臨江二隊煉鋅遺址位于重慶忠縣洋渡鎮沿江四社、長江右岸的二級臺地上。遺址北臨長江,南靠緩坡,東臨水揚溪,西隔小沖溝與沿江四隊墓群相望。遺址南高北低,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40~60米,埋藏面積約1.5萬平方米?脊虐l掘面積為2100多平方米,共清理各類與冶煉相關的遺跡125個,出土陶、瓷、鐵器、銅器等遺物700余件。
出土“崇禎通寶”乃三峽地區明代中晚期煉鋅遺址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大地,是此次遺址發掘的項目領隊。據他介紹,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1637年)中關于用泥罐“開煉倭鉛”的記載和配圖,是我國有關煉鋅技術的最早記載。忠縣臨江二隊煉鋅遺址出土了“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紀年款的瓷片,遺址第9層中還出土了一枚“崇禎通寶”。出土的冶煉罐中沒有清代煉鋅遺址常見的瘦長型冶煉罐。
圖為出土的“成化”款瓷碗和瓷片。圖片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提供
李大地說,以往在三峽地區考古發現的煉鋅遺址群主要分布在重慶市豐都、石柱等地,忠縣臨江二隊煉鋅遺址的發現豐富了三峽地區煉鋅遺址群的材料?脊艑<彝ㄟ^將出土器物與豐都縣鋪子河、廟背后等遺址的出土器物進行比較后推斷,臨江二隊煉鋅遺址時代為明代中晚期。
在發掘中,考古人員注意以單個冶煉場為單位,以煉鋅爐為核心,通過活動面將相關遺跡串聯起來綜合分析?脊湃藛T還運用全站儀測繪、航空攝影、三維掃描等現代科技手段,注重對出土遺跡進行保護性處理,對保存較好的兩座煉鋅爐進行切割搬遷保護。
遺存種類豐富呈現古代煉鋅繁忙現場
本次考古發掘發現的遺跡包括10座煉鋅爐、59個灰坑、51個柱洞、3條灰溝、1個灶和1處冶煉罐堆積,這些遺跡主要集中在6個冶煉場內,以煉鋅爐為中心有規律地分布。據參與現場發掘的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人員肖碧瑞介紹,煉鋅爐由爐床和窯室兩部分組成,平面為長條形,其中兩座煉鋅爐的爐床長約8.5米,寬約1.2米,高約0.1米,另外4座煉鋅爐的爐床長10~18米,寬約1.3米,高0.06~0.12米。灰坑根據其形制和坑內堆積,分為堆煤坑、煉煤坑、拌泥坑、蓄水坑及其他灰坑等幾類,其中14個堆煤坑的坑底尚存3~10厘米厚的原煤,據推測為堆放原煤所用。
1號冶煉爐圖片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提供
據肖碧瑞介紹,此次考古發掘中共出土遺物標本700余件,遺物標本主要以陶質冶煉罐以及冷凝區的冷凝窩等冶煉用的裝燒器皿為主,種類有陶、瓷、銅、鐵、石器等;完整及可復原的冶煉罐260余件,由反應室及冷凝區兩部分組成。反應室為灰色夾粗砂的硬陶深腹罐,高約30厘米。冷凝區即在罐體的肩部用黏土(耐火泥)上接一節口徑約10厘米、高約6厘米的筒形物,上置鐵質蓋板,與罐口內放置的冷凝窩形成空腔。冷凝窩為耐火黃砂泥捏制而成,置于反應罐的口部,平面呈圓形,內凹,邊緣上戳有一長方形的氣道。冷凝窩用來盛接冶煉出的氣態鋅冷凝成的液態金屬鋅。
考古現場出土的日常生活陶瓷器以青花瓷器為主,器型主要有碗、盤、杯等,共計50余件,另有少量銅洗、銅鎖和鐵鉤等物品。
煉場布局合理為國內目前保存最好煉鋅遺跡
李大地認為,臨江二隊煉鋅遺址為考察煉鋅遺址的選址和單個冶煉場內遺跡布局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遺址北面臨江,東西兩側有沖溝,從選址上充分考慮了冶煉所需的原料、燃料及產品的運輸問題,同時有利于冶煉過程中的取水。遺址還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堆放原材料和傾倒大量的冶煉廢棄物。
反應室。圖片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提供
李大地說,重慶市境內的煉鋅遺址群是我國目前已知并進行考古發掘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古代煉鋅遺址群,也是迄今我國所見早期煉鋅的唯一實物遺存。本次發掘清理的兩座保存較完好的煉鋅爐,是三峽地區乃至全國目前所發現保存最完好、結構最清晰的明代煉鋅爐。這一發現對于復原這一時期煉鋅爐的形制、探尋冶煉工藝流程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對探尋明代煉鋅技術的產生、發展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49520.html
相關閱讀:
揭秘埃及57座木乃伊古墓 部分有雕刻精美的石棺
考古專家在樂業發現一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
江西德興發現“毛主席請柬”
巨石陣附近發現泉水 人類活動或比預期早5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