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水閘???西漢南越國水關遺址
“水,搞掂!”上海世博會上,一句富蘊嶺南味的口號,把廣州的“水城故事”,展示給了世界。人們開始知道,古時廣州就是地道的水城。“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山水格局一直是廣州的驕傲。然而,隨著六脈渠的消逝和城市變遷,“水城”廣州漸行漸遠。而廣州市歷時十多年的治水,讓這座城市的集體記憶,再次因水而澎湃激揚。
曾經黑臭的東濠涌???廣州現存唯一一條貫穿市中心的河涌。如今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清水粼粼、瀑布飛濺……就在幾天前,溫家寶總理還專門來到東濠涌考察水環境整治情況。廣州城里,同樣“華麗轉身”的,還有120多條曾經的“臭”河涌。
古廣州曾是地道水城
廣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梁國昭說,當今世界最著名的水城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廣州其實也是一座地道的威尼斯式水城,而且作為水城的歷史比威尼斯還悠久。如今雖然城區大量濕地已被開發,古六脈渠水系也已經湮滅,但廣州老八區的231條河涌,以及番禺、花都兩區密集的河湖塘田與濱海灘涂,使廣州仍然保持了一個濕地城市的特性。
曾幾何時,在城市規模擴大和人口膨脹的過程中,珠江、河涌俱受污染。于是從1999開始,一場關于河涌截污的戰役在廣州建設“山水城市”的藍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源頭截污到末端的污水處理,一系列工程啟動,目標是使“水清、岸綠、堤固”的河涌成為廣州的一道風景。其中,廣州連續開挖白云湖、海珠湖、蓮花湖等湖泊,大面積拓展水域,這在近數十年里城市水域持續縮水的背景下,尤為引人矚目。
驚嘆古水閘規模之大
對于治水,廣州曾是世界的樣本。
2000年4月,越秀區北京路街區光明廣場大樓建筑工地,挖出了一座世界上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水閘???面積達3600平方米的西漢南越國水關遺址。令專家們驚訝的是,這座兩千年前廣州水系建設的樞紐工程,在建閘材料的選擇、地基和技術線路的處理、總體布置、流泄處理等諸多方面,基本上與現代水閘設計水平相當。
宋代,廣州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城市開發建設,一是興建了東西兩城,二是開挖了六條排水、防洪,兼可防火、通航的大水渠,即“六脈渠”。梁國昭說,至少在宋代或更早時,廣州城內就形成了六脈渠和護城濠兩大系統,城內雨水、污水由街道小溝流入六條干渠,然后排出河涌,城外的則排出護城濠,再流入珠江,使城內無水患之憂。
新中國成立前,因城市道路建設,六脈渠被改建為馬路渠,將流入脈渠的各個街渠接入大渠。新中國成立后,廣州市政府對六脈渠進行了全面清疏,1952年起,逐步對六脈渠進行改造,并以新建馬路干渠替代。從建國后至上個世紀90年代,廣州市的排水系統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廣州市水務局副局長吳學偉表示,廣州市中心兩千年來均未發生過改變,排水系統圍繞著市中心,逐漸擴大,匯成網絡,依自然地勢形成了由總干渠、馬路渠、內街渠三部分組成的市內排水系統。排水管網收集雨污水后排入馬路渠或內街渠,再流入總干渠,最終匯入珠江。
治城先治水告別水浸街
廣州,這個伴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治城先治水成為維系這座城市的關鍵。
一位業內人士說,1990年之前,廣州城市的排水系統基本上是先建設后規劃,地上與地下同步進行。1990年之后,城市的發展要求排水系統從粗放式排水向細化式轉變,改變原有雨污合排的局面。廣州市排水系統在原有基礎上,劃分為雨水排水系統、污水排水系統、合流排水系統和防洪排澇系統,并仍然采用重力自排的方式,依靠地勢通過雨水管收集地面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河涌。
然而,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地表、地貌發生變化,加之原有地形限制,一些地勢低洼地帶便成了“鍋底”,“水浸街”成了雨時城市的一道“風景”。2009年,廣州水務部門投資9億元,集中整治228個水浸“黑點”。隨即,“一天一個億”的治水行動,覆蓋至幾乎與水相關的所有領域,成效也已初見:120多條河涌整治和生態修復完成,水環境持續好轉;新建38座污水處理廠、48座配套泵站及1094公里污水管網,全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5%,每天減少80萬噸污水直排珠江;220多項水浸街改造工程全部完成,經受住了特大暴雨的考驗。
再造“六脈通渠”特色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這是古人對廣州城的山水格局和空間環境結構的描繪。六脈渠基本分布在越秀區,這與越秀區是廣州的中心有關,在很長歷史時光里,越秀區就是廣州城。目前,廣州唯一按原貌保留的一條舊城護城河,是越秀區的東濠涌。
對于很多老廣州街坊來說,東濠涌是一條讓人涌起不少溫情浪漫記憶的舊河涌。文史專家黃淼章說,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東濠涌的水還很清,可游泳,對廣州這樣一個有山有水的城市來說,曾經源自白云山的東濠涌的水,養育了廣州人。明朝時,東濠涌曾是廣州城東的交通要道,因其水質良好,又是當時廣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然而,東濠涌也一度成了藏污納垢的臭水溝。兩岸居民苦不堪言,不少家庭常年不敢開窗。
整治東濠涌1.89公里明涌花了十多億元,再造廣州“六脈通渠”文化特色,成了其目標之一。如今,一條“親水生態休閑文化走廊”沿東濠涌兩岸橫穿廣州。走進國內唯一的河涌博物館???東濠涌博物館,恍如走進廣州河涌文化的美妙夢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124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