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發現可居住帶可能不存在宇宙生物,由于白矮星或者褐矮星的可居住帶向內收縮,即便這里發現了巖質行星,也可能不存在生命,因為它們已經滅絕了。
白矮星發出的強烈輻射也能引起行星的極光現象
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天文學家正通過多種推測手段在宇宙的“陌生”地方尋找系外行星,想要知道這些系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比如最近科學家推測在白矮星或者褐矮星的周圍軌道上可能存在“已經滅絕”的宇宙生命,雖然此類天體與我們的太陽截然不同,但只要在正確的軌道上就可以支持液態水的存在,也就具備了宇宙生命誕生的關鍵要素,可是新的研究發現白矮星或者褐矮星周圍軌道上的可居住帶或不存在宇宙生命。
雖然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在白矮星或者褐矮星周圍發現巖質系外行星世界,但這并不意味著這類天體不存在。根據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羅里·巴恩斯(Rory Barnes)和德國萊布尼茨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科學家勒內·海勒(René Heller)的研究發現:在白矮星或者褐矮星周圍的軌道上可能存在支持生命的系外行星。(www.94677.com)
根據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成果,白矮星是低質量恒星的演化產物,并且其數量非常之大,可以認為是“死亡的恒星”,而被認為是一類“失敗的恒星”,由于褐矮星的質量較低而無法維持氫核聚變。理論上認為這兩類天體周圍可存在可居住帶,如果可居住帶上存在系外行星,那么這樣的軌道環境是足以維持液態水的形態,從而為宇宙生命的誕生提供了機會。
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位于恒星軌道內側的行星可能演化出失控的溫室大氣,比如我們太陽系中的金星。由于溫室效應的影響,可加熱該行星的大氣溫度,使得可能出現的液態水被蒸發殆盡,由此也導致了該行星宜居性的喪失。白矮星和褐矮星與我們的太陽存在一些共同特征,但前者則是慢慢冷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可發出較為穩定的光照強度,在白矮星等天體周圍軌道上存在的可居住帶將會逐漸向內側收縮。
因此假如我們現在發現白矮星或者褐矮星周圍可居住帶上存在系外行星,那么該行星在過去一定處于致命的恒星內側軌道上。有研究稱由于這些行星過去并不存在于可居住帶上,因此即便我們現在發現可居住帶上存在巖質行星,那么它們很可能不存在宇宙生命。羅里·巴恩斯認為如果我們現在于白矮星或者褐矮星周圍發現可居住帶上的行星,那么它們在此前的很長時間也經歷了一個“滅菌”的階段,這就是說該行星上的微生物已經死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4087.html
相關閱讀:
NASA第二地球計劃 宇航員或定居火星
太陽表面同時出現了國際空間站和“發現”號航天飛機的身影
火星土壤發現豐富水分 將土壤稍稍加熱即可
尋水之旅:火星探索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