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節”,又叫“貞操”,在傳統的觀念里說的是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傳統道德。這種對處女貞潔與寡婦貞節的重視,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具體形成于哪一年,大概是在私有制確立、一夫一妻制形成以后。當時的貞節觀念是針對男女雙方而言的,指的是夫妻雙方在婚姻的持續期間內所要恪守的道德規范,既不允許男子另覓他歡,也要杜絕女子紅杏出墻,否則就會被視為“禽獸之行”,受到道德的譴責或法律的制裁,這種貞操可稱為“夫妻之貞”,這應該是最早的“男女平等”。
隨著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觀念的形成,逐漸地,貞節成為對女性忠貞的專門要求。《史記·田單列傳》說:“貞女不更二夫。”《列女傳·宋鮑女宗傳》:“婦人一醮不改,夫死不嫁……以專一為貞,以善從為順。”道出了“貞”意,就是女子要對男子忠貞。相反,很少提及男子也要對妻子忠貞的男女平等觀念。這種觀念的影響,使得當時很多人認為貞潔比出身門第更重要。到了秦漢時代,這種觀念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許是秦始皇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麗于一身,不能一一寵幸,又擔心他們紅杏出墻,因而到處宣揚貞節,到處巡視刻石作記。秦山刻石記:“男女禮順,慎尊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碣石門刻石載:“男樂其疇,女修其業。”漢代更倡貞節,對貞婦詔賜玉帛,旌表貞節。
在古代擁有一座貞節牌坊在人們看來是件無上榮耀的事情唐代的社會風氣特別開放,這和國力強盛、國家富庶、中外交流增多有很大的關系。人們對貞節觀念淡薄,因而,唐朝女子紅杏出墻的事情就特別多�!缎绿茣�·公主傳》記載,太宗女兒合浦公主下嫁給房玄齡子遺愛。一次,夫妻倆畋獵時遇到辯機和尚,公主“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更以二女子從遺愛,私餉億計”。又智勖和惠弘兩位和尚以及李晃道士“皆私侍立”。中宗女安樂公主下嫁武崇訓,崇訓死后,“主素與武延秀亂,即嫁之。”肅宗女郜國公主下嫁裴徽,又嫁蕭升,蕭升死后,公主與彭州司馬李萬亂,蜀州別駕蕭鼎澧陽令李惲、太子詹事李?,皆私侍公家。”如果說公主淫亂未見嚴懲,是因為挾其勢位,而有些官僚夫妻雙方都自找情人、婚外私通,就更能直接說明唐代名節之輕了。
但是,到了宋元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提倡使得對女子貞節的重視蔚然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當時的程頤、程顥和朱熹都是提倡貞節最積極、影響最大的代表,在“存天理、滅人欲”思想的指導下,他們極力提倡女子守節,孀婦不能再嫁,對男子也提出了“若娶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于是,宋元之時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成為統治者提倡貞節的廣告語,在民間廣為流傳。
明清時代,人們對貞節觀念十分重視。順治十三年清世祖親自編纂了《內則衍義》一書,在《守貞章》中提出“守身為女子第一義”,在《殉節章》中提出“婦為夫死,古之大經”,這兩句話此后成為清朝婦女的信條。當時的《女范捷錄·貞烈篇》云:“忠臣不事二國,烈女不更二夫,故一與之醮,終身不移。男可重婚,女無再造。”康熙時的《女學》《教女遺規》、乾隆時的《女學言行錄》都極力宣揚寡婦守節和新婦的貞潔。幾千年來,貞節觀殘害了婦女的身心。而今保存的貞節牌坊、貞節堂等封建遺跡,都似乎是在無聲地訴說著貞節烈婦的苦澀與痛楚。
貞節牌坊
貞節牌坊,晚清到民國最后的“嗚咽”在中國大地上,有那么幾處貞節牌坊,不僅僅作為建筑遺存成為一方歷史景觀,更為重要的是,記錄著一段段女子守節的血淚史。
貞節牌坊作為代表女性忠貞的一種建筑形式,最早還只是作為里、坊的“門”而存在的。隨著中國封建等級觀念的形成,牌坊逐漸演變成褒揚功名的建筑樣式。到了漢朝,傳統觀念對女子貞操的重視,也使牌坊逐漸地成為與婦女的貞節關聯起來,并對其進行旌表的一種建筑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荒唐的是,由于傳統觀念對旌表貞節的大力提倡,擁有一座貞節牌坊在人們看來是件無上榮耀的事情。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明清時代對貞節牌坊的推崇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清朝各地官府上報請旌趨之若鶩,從而導致節烈婦女激增,貞節牌坊遍樹各地,成為一種風景。當然,這是現代人今天無法體會得到的。晚清民國時期,雖然新思想和文化不斷涌入,但貞節牌坊作為一種貞節的象征,仍然束縛著眾多女性的身心。因而,當時建貞節牌坊,仍然呈現泛濫之勢。一座座高聳的貞節牌坊建起來了,立在地上,那灰色的建筑靜默無聲,卻凝結著多少個悲苦婦女的血淚,是貞節婦女們不幸生活的歷史見證。它們昭示了曾經的榮耀,引導萬千婦女甘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與摧殘。在貞節被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的年代里,貞節牌坊因其有形的旌揚成為眾多婦女與家庭的“夢想”,所以人們不惜以犧牲婦女為代價,換取一個陰冷而殘酷的怪物。
各地至今仍保存著的貞節牌坊咸豐年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7歲的蘭姑嫁到一個員外家,丈夫是個體弱多病的藥罐子,年紀輕輕的就病弱得像個老頭。對此,蘭姑只好認命。好在婚后一年,他們有了兒子,這使她感到生活有了希望。然而,好景不長,丈夫在兒子三歲時,病重而亡。兒子也在七歲那年染上傷寒而死。生活發生的巨大變故,一下子把蘭姑擊暈了。當時她才21歲。
在以后的漫漫長夜里,她時常憶起祖母苦節的身影,常常以淚洗面到天明。她也想過向命運抗爭,也曾從心里詛咒過老天爺對自己的不公平,但她知道這一切均無濟于事。白天,蘭姑同傭人一道打掃庭院、操持家務,每當夜幕降臨,更深人靜之際,蘭姑深埋于心底的陣陣憂傷卻使她無法自持。此時,她便拿出曾陪伴自己童年歲月的“九連環”,解呀解呀。九九八十一次,解完一遍又一遍,直到神情疲憊。就這樣三十年過去了,蘭姑已由滿頭青絲的少婦變成了一頭白發的老媼,“九連環”的銅扣也被她揉摩得锃亮光滑。一晚,正解時,突然嘩啦一聲,“九連環”折斷了,撒落一地。蘭姑愣過神來,急忙彎腰找尋,尋著尋著,蘭姑露出了苦笑:三十年里,一萬多個漫漫長夜,這唯一伴自己度過長夜的“九連環”終于在她無數次的翻解中折斷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年邁的蘭姑一病不起。最終,她孤獨無依地離開了人世。族人感念她的忠貞,為她立起了高高大大的貞節牌坊。一處處貞節牌坊成為中國傳統女性恪守貞節的歷史印記,也使得無數女性為了得到這份所謂的“榮耀”,付出了青春和血淚,就連荒淫的慈禧太后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貞節,也不能免俗。
一處處貞節牌坊成為中國傳統女性恪守貞節的歷史印記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一路車馬勞累,風聲鶴唳,加上內外交困,國勢垂危。受驚嚇而又感到無奈的咸豐皇帝終于拋下一大群的后宮佳麗“駕鶴西去”。由于傳統貞節觀念的影響,加上維護皇室權威的需要,明清皇帝死后,皇后和妃嬪均得守節,慈禧也不例外,她與慈安一同被封為皇太后,開始充滿痛苦與艱辛的守節歷程。但是,在“紅墻綠瓦黑陰溝”的皇宮大院里,體制森嚴,人們行動謹慎,往往咫尺之遙,不相往還。各宮妃嬪,尚有有常相聚晤的機會,而以太后之尊,高高在上,自然而然會離群索居,所以每到宮門下鑰,慈禧太后便愁著不知如何度過漫漫長夜。
深夜的慈禧太后,常常在燈下借三十二張牙牌打發時間,過不盡的“五關”,問不完的“神數”!
這種寂寞而百無聊賴的日子,慈禧哪里受得了,終于,耐不住寂寞的慈禧太后常常和一些伶人干一些有違常理之事。后來,她的這些舉動被慈安皇太后發現了,她不能操守貞節的壞名聲就逐漸地流傳了出去,這也是她要陰謀暗害慈安皇太后的一個原因。當然,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時代里,慈禧也是十分看重自己的名節的。畢竟,在守節成為社會倫理的普遍認識后,一個女人的貞節名聲十分重要,她干出了有悖人倫道德的茍合之事后,又十分渴望保全自己的名節。于是,她私下里鼓動一些大臣旌表上書,為自己建立貞節牌坊。后來,一些朝中官員為她旌表,建議為她建造貞節牌坊。慈禧雖然沒有為自己建造貞節牌坊,但大臣們的屢屢旌表,似乎向世人宣示了慈禧在幾十年的寡婦生活中,恪守著婦道,是一個“母儀天下”的女人。
守宮砂與處女貞
貞節牌坊在國家政權的教化及倡導下,封建統治者為褒揚貞女節婦而設立了貞節牌坊。無數婦女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血淚甚至生命?衛著貞節,鑄就了一座座貞節牌坊與貞烈墓。“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種貞節觀也就成了一道加在婦女身上的沉重枷鎖。有人甚至為所謂的“貞節”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晚清到民國初年,有一個叫任寶芝的女性,她生于1888年 (光緒十四年)。任寶芝是一個十分傳統的女子,傳統的貞節觀念使她把貞節看得比生命還重。她幼年時,同一個王姓男孩定了娃娃親。王長大后,外出闖蕩,從此一去不歸。任寶芝在家簡妝素服,默默等待未來夫君回鄉。民國二年(1913年),時年二十六歲的任寶芝遭流言污蔑,為保節明志投塘自盡。
任寶芝自盡的年代,處于新舊交替的轉折時代,辛亥革命雖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制度,卻無法革去束縛在人們思想中的貞節觀念。1913年3月,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大總統職務后,推行了一系列復古倒退政策,強化表彰節烈的政府行為,片面要求婦女守貞節。任寶芝的投塘保節之舉,正好迎合當權者施政之要求,故經當地官員的奏請,立刻得以旌表。貞節牌坊是傳統觀念下的一種貞節標志。在明清以來貞節觀念近乎宗教化的社會里,貞節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意識里。而對這種觀念的推崇和信仰更刻入骨髓的,是對處女貞潔的膜拜。
秦漢時代就有了處女檢查的事。漢代的帛書《養生方》中有“守宮砂”的記載:“取守宮置新甕中,而置丹(于)甕中,令守宮食之。須死,即治,軋畫女子臂若身。如與男子戲,即不明。”此種方法,就是用丹砂喂養蜥蜴,然后把它搗爛,這就成為一種紅色顏料,把它點在女子手臂上,終年不褪。如果她與男性有了“親密接觸”,這紅色就會褪掉,所以蜥蜴又名守宮。如此,只要看女子手臂上有無“守宮砂”,即可檢驗處女與否,這真是中國歷史上貞潔觀念的一大發明。這種有點荒唐的發明,其可靠性在科學面前,不能不讓人懷疑。需要批判的是,“守宮砂”摧殘了人性,有很多女性因為“不貞”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各地至今仍保存著的貞節牌坊清代,對女性貞節的宗教化信仰,使處女觀念深入人心。到了晚清和民國時代,雖然東西方文明在發生劇烈的碰撞,但這并沒能從骨子里改變人們的處女情結。當時,不僅小康人家娶妻,富室納妾、買婢一般也要求對方是處女,對處女的檢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當然人們認為,最靠得住的辦法還是新婚時看女子是否有落紅。這樣一來,新婚之夜檢查新娘是否處女就成了婚禮中不可少的儀式,賀客們都極關心男方在翌日清晨出示新娘“落紅’的標志。若新娘果為處女,男方還要向女方送去上書“閨門有訓,淑女可欽”的喜帖,而女家也以此夸耀鄰里;若新娘已非完璧,則常會發生被男方所休的悲劇,而女家亦顏面盡失。為了保全顏面,有女之人家就要從小防范,盡力使女子不離閨閣一步。
在廣東一些地方,“落紅”更成為男女新婚檢驗女子貞節的一種習俗。新婚之夜,新郎新娘行房之時,新郎必會交給新娘一方手帕,用來檢驗新娘是否“落紅”。如果新娘當夜有落紅,則合族大喜。新娘回門時,夫家必會一路樂隊吹吹打打送燒豬到娘家。這種風俗使得女家在嫁女之日,多惴惴不安,唯恐燒豬不至。如燒豬不來,家人對坐愁嘆,引為大辱。燒豬一到,則舉家相慶,大張旗鼓迎接燒豬,認為是家里教養有方,不辱門戶。把燒豬分送親友,加上紅色饅頭若干,就是人們所稱的“麻蛋”。還有一些地方,習俗更為荒唐。新娘到婆家后,先入洞房,新郎新娘立刻同寢,親友和家人都在門外等候。不見到新娘的“喜帕”,人們概不道賀,如新娘不貞,不僅不是喜事而且還是大辱。少頃,新郎從房中出來,手上捧著一個紅盤子,上蓋紅布,里面裝的就是保留新娘落紅的“喜帕”了。這時,新娘家里已備了一頂大轎在門外等候,新郎捧著喜帕直接登轎,去新娘家中報喜并即刻舉行婚禮。如果新娘“不貞”,則會被立刻遣回娘家。
從這些傳統的習俗中可以看出,在舊時代,“落紅”檢驗女貞是攸關婚姻的大事。在清人采蘅子的《蟲鳴漫錄》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有個小女孩,一天穿著開襠褲騎鋤頭柄玩耍。她走后,一個老頭在鋤柄上發現了絲絲血跡,知道是小姑娘的處女膜破了,于是將鋤柄拿走,藏了起來。數年之后,這個小姑娘嫁人了,新婚之夜沒有落紅,夫家懷疑她不貞,想要休掉她。這時,老頭把鋤柄拿了出來,偷偷將當年發生的事告訴了姑娘的夫家,夫家這才釋然。要說這個小姑娘實在是太幸運了,想想如果沒有老頭這個有心人,恐怕小姑娘這輩子都要背負不貞的罵名,她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各地至今仍保存著的貞節牌坊如果說“驗紅”是古時女子一生必經的一道關卡,那“守宮砂”則是古時女子的另一個魔咒。歷史上,因“落紅”而鬧出的丑劇、悲劇不勝枚舉。悲劇中女主角的遭遇讓聞者感慨唏噓。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已經知道用“落紅”、守宮砂來檢驗女子是否潔身自好缺乏科學依據,但人們對貞操和見紅的重視還存在。提倡性愛行為的嚴謹和忠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現實中此事于男于女的標準卻明顯不平等。有什么方法來檢驗男子的“童貞”?男人的童貞無法檢驗,女子的童貞卻被嚴格地要求著。這種情況說明,在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里,人們對處女的膜拜、嗜好的畸形發展已達變態地步,為了保證男子對女子的占有,犧牲部分女子的利益甚至生命,男子們是絲毫不以為意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65084.html
相關閱讀:
法青年發現珍貴人齒化石 改寫歐洲史前考古歷史
考古發現奇特骨灰盒 神秘古塔或是耶穌墓室
耶路撒冷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書面文件
江姐母校藏身重慶渝北回興中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