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并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于1936年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現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良渚鎮),1959年正式命名,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于太湖地區。在杭州市余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余處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次胎黑土陶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臺,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梢姡间旧鐣言诩ち业臎_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
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通過凌駕于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臺的營建工程量巨大,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象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梢哉f,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制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后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制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擺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制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范,圖案花紋雕琢規范,體現其制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于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
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于大型墓臺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余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于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制作精致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系。以用玉制度為主要特征,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良渚文化分布面遠及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環太湖流域的36500平方公里,現已發現良渚遺址500余處。1995年浙江省公布的良渚遺址保護范圍,位于現杭州市余杭區良渚、瓶窯兩鎮,集中分布著135處良渚文化遺址點近42平方公里,稱為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分布最為集中,文化規格和價值最高的地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預備清單。
良渚古城遺址是良渚遺址的核心區,是長江下游第一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中國同時期規模最大、建筑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其意義絕不亞于殷墟的發現。
隱于山水間的王城舊都
進入良渚,曾經的王城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歷經歲月更替后留下的斷壁殘垣實證了這里是中國5000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若以夏朝為中國文明史之肇始,中國文明至今約為4200年。而良渚文化遺址是一個帶有完整古國形態的大遺址,它已形成了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普通聚落這種級差式的聚落結構,以及像莫角山這樣的大型城址,加之匯觀山、反山、瑤山這類出土大量精美玉器的祭壇墓地和大型城市防護工程塘山土垣遺址,無一不反映這里曾是一個生產力發達、城市形態完備的都城。
回望五千年前,一隊蝸居在良渚以南丘陵地帶的土著居民沿著海岸向北遷徙。他們翻山越嶺后,看到了一片水草肥美而又兼具攻守護衛的土地,這里北有高山作屏障,擋住了嚴寒;南有丘陵為依托,減少了外界的侵擾卻又容得下陽光和暖濕空氣,非常適宜居住。于是,部落首領揮舞了手中的鉞,昌盛的良渚文化在此生根發芽。
1992年,莫角山宮殿遺址被發現,這是一座四方形夯土建筑基址,高八米,面積逾三萬平方米。由此,人們對良渚古城的建筑風格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可以想象良渚的王當年就站在這樣一座地處山頂建于高高土臺之上的草木結構的宏大宮殿前俯瞰自己的領地。
考古發現,良渚古城遺址南北長1800—1900米,東西寬1500—1700米,總面積約3.07平方公里,古城總體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墻的西南角和東北角。
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城墻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在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色粘土堆筑而成,城墻底部寬40—60米,現存較好地段高約4米。四面城墻的堆筑方式基本一致,從堆筑技術上反映了城墻的整體性。堆筑城墻的黃土和石頭都是從外面運來的,當時建造這個城墻的工程量相當大。城墻內外均有壕溝,壕溝邊緣有疊壓著城墻堆土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積。
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沒有了它,良渚文化便失去了華麗的光環。良渚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巨大,形態繁多,種類齊全,加工工藝精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據考古發現,良渚時期的玉器已非常發達,不僅種類繁多、琢磨精致,且紋飾華麗。專家們曾贊譽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藝水準達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紋飾則將新石器時期玉器的創作“推到了頂峰”。
良渚玉器以琮、鉞、璧最具代表性。玉琮象征神權,內圓外方,四面均刻有代表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是祭地時用的禮器;玉鉞象征王權,形似斧頭,體現了對生殺大權的掌握,如同權杖般被統領者持在手中;玉璧圓潤精致,邊沿厚實而孔小,不光選材和尺寸上有很大差異,用途也有所不同,有些用于裝飾,有些象征財富,有些則被當作祭天時的禮器。
玉器在良渚文化中雖然屬于貴族專用的物品,是富貴榮耀的象征,但因為存在數量巨大,普通人也有得到的機會,逐漸成為當時的一種流行裝飾品。
良渚,就像一塊溫潤的玉,承天地五千年之精華后,愈發晶瑩通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7597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