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專家解讀《星際穿越》:人類未來移居哪?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科學探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黑洞為何能“吞噬”光

  著名科普作家、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客座研究員卞毓麟介紹,黑洞是科學家根據廣義相對論做出的一個重要推測,1969年由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命名。這個推測已被天文學觀測證實。也就是說,黑洞是真實存在的,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

  其之所以稱為“黑洞”,是因為無法用光或其他形式的電磁波觀測它,任何發射到黑洞的光都會被吸收,而不會反射回來。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從地球引力講起。人在地面上向天空拋射一個物體,無論用多大力,物體速度有多快,總會掉落下來,這就是引力的作用。然而,當一個物體(如航天器)的飛行速度達到11.2公里/秒,就可以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飛離地球進入行星際空間,不再繞地球運行。這個脫離地球引力場的最小速度稱為“第二宇宙速度”,也稱“逃逸速度”,即逃逸地球引力場的最小速度。

  每個天體的逃逸速度是不同的。比如,太陽的逃逸速度約為618公里/秒,也就是說,假如在太陽上發射航天器,它的速度至少須達到618公里/秒,才能脫離太陽的引力場。

  那么黑洞的逃逸速度是多少呢?答案是:大于光速。宇宙中沒有任何物體的速度超過光速。這表明,包括光在內的任何物質和輻射只要進入黑洞的“視界”(引力場的一個封閉邊界),都無法逃脫它的“魔爪”。因此,黑洞“黑”到了極致,人類根本無法直接觀測。

  然而,黑洞的存在有其蛛絲馬跡。一種跡象,是附近星球的運行軌跡異常。因為黑洞的引力驚人,在其“視界”外附近的星球,勢必受到明顯影響。在《星際穿越》中,那顆巨浪像山一樣的巨浪星,就處在黑洞附近,以至于許多觀眾吐槽說:明知這顆行星在黑洞附近,還要去探測它是否適合人類居住,難道未來人類的科學水平這么低嗎?第二種跡象,是強烈的X射線源。宇宙中遍布氣體、塵埃等星際物質,它們在即將進入黑洞“視界”時,會發出強烈的X射線。所以在宇宙中觀測到異常的X射線源,就應該進一步分析后可能會判定那里是否存在黑洞。

  接近黑洞奇點會發生什么

  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卞毓麟說,超大質量的恒星,其歸宿是變成黑洞。像太陽這樣的小質量恒星,最終會變成白矮星。質量較大的恒星最終會變成密度更大、引力更強的中子星。而超大質量恒星最終會形成引力超強的黑洞。

  物理學家認為,在黑洞的中心存在奇點。它的密度無限大、引力場無限強、體積無限小。

  目前,包括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在內的所有科學理論都無法描述這個點,它是宇宙萬物中最神秘的存在。

  無怪乎,《星際穿越》 的編劇充分發揮想象力,設置了這一情節:因缺少奇點數據,老教授布蘭德解不開一個引力方程,無法把地球上的人類送到太空中定居。最后,男主角庫珀和機器人塔爾斯進入黑洞,拿到了奇點數據,使他的女兒解開方程,把人類移民到空間站。

  不過,從科學角度分析這段情節,存在一些疑問。比如,人如果進入黑洞,能否平安到達奇點?引力源對物體產生引力,由于物體上各點到引力源距離不等,所以受到引力大小不同,從而產生引力差,對物體產生撕扯效果,這種引力差稱為潮汐力。黑洞具有極其強大的引力場,當人頭朝上,腳朝下垂直地落向黑洞,人的腳底受到的引力比頭頂大很多,這種潮汐力導致人被拉長、撕碎,物理學界稱之為“意大利面條化”。

  但專家指出,據此質疑《星際穿越》的科學性,低估了這部影片的科學把關人——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的水平。根據研究,黑洞可分為幾類。微型黑洞由于尺度小、穩定性差,難以觀測。穩定黑洞分為恒星級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前者的質量一般是太陽質量的幾倍到幾十倍,后者的質量可高達太陽的幾十萬倍。如銀河系中心存在質量相當于400萬個太陽的黑洞。

  恒星級黑洞在科幻作品中曝光率很高,“視界”內部密度極高,潮汐力驚人,人一旦墜入就會變成“意大利面條”。而超大質量黑洞的尺度很大,質量又集中于內核,其“視界”附近的潮汐力很微弱。影片中男主人公進入的黑洞,應該屬于超大質量黑洞,因此穿過“視界”時沒有被潮汐力扯斷。當然,越接近超大質量黑洞的中心,人受到的潮汐力越大,如果沒有未來人類為他開辟的五維時空,庫珀的最終命運仍是變成“意大利面條”。

  人類未來應移居哪里

  卞毓麟說,當124歲的庫珀蘇醒后,他被告知人類已移居大型空間站,這個結尾很好,也值得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思考:人類未來的生存空間是哪里?

  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地球人口在不斷增長。雖然增長幅度未來可能減小,但地球總有一天會人滿為患、資源供不應求。多出來的那部分人可移居哪里?有人提出開發地球的地下空間,有人提出到海洋里建房居住,然而這些方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地下、海洋也面臨人滿為患、資源供不應求的問題。

  卞毓麟認為,從長遠看,移居太空勢在必行?茖W家們設想,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可以陸續建造一批大型空間站,每個空間站可容納10萬以上人口。這些未來人類的太空定居點將從地球附近逐漸擴展到太陽系的遠方。比如,太陽系的小行星帶有豐富資源,人們能就地取材,繁衍更多、更遙遠的空間站。

  科幻作家、《三體》 作者劉慈欣也認為,人類未來應移居太空,擁抱“星艦文明”。為此,他構想了4個階段。

  首先,是向月球移民。緊隨月球移民之后,是在地球軌道上建立太空城。太空城是一個龐大的空殼結構,高度封閉,要承受內部大氣壓和自轉產生的強大離心力,這對于材料和建設工藝都是巨大的挑戰。太空城和月球移民有一共同特點,是“殖民地”距地球較近,這使“殖民地”可以部分或全部由地球的補給維持。但真正意義上的太空移民,必須建立起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這種移民很可能從火星移民開始,生活在那里的人類必須實現資源自給自足。

  劉慈欣認為,在更遠方召喚人類的,是向太陽系外的星系移民。在太陽周圍15光年范圍內,有50多顆恒星。在人類掌握恒星際航行技術之前,飛船到達那些恒星需要漫長時間。因此,恒星間的移民等同于向飛船上移民,飛船本身就是移動的“殖民地”。永恒的星艦漂泊,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的一種正常生存狀態。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趣聞解密官方微信(微信號:quwenjiemi_wx) 看天下趣聞,解未解之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77690.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