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唐光陵首次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經半年多野外勘探與發掘,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唐光陵進行的首次考古發掘取得重要發現,保存較好的東門門址和北側門闕目前已經基本發掘完畢,南側列戟廊的發掘工作即將結束,從而為唐陵科學保護提供了重要資料。

唐光陵是公元820年登位的唐穆宗李恒的陵墓,位于蒲城縣城北部約15公里處,西門門址與唐憲宗景陵陵園東北角闕隔溝相望,東北距唐玄宗泰陵約15公里,西南距唐惠陵約13公里。

據介紹,今年4月以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唐陵考古隊對唐穆宗光陵部分陵園建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工作主要依據年初國家文物局批復的發掘執照上的項目開展,到目前為止共計完成發掘面積7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上千件,采集標本180余件。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博說,東門門址現存東半部分,西半部分因自然和人為因素已經完全破壞,現為一大斜坡。作為夯土臺式建筑,門址的夯土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5米,東西寬5.6米。門址主體為過廳式結構,面東背西,南北向面闊五間,東西向進深兩間。兩側房間以隔墻隔斷門址內外,中間三間為門道,由6塊門墩石和4塊夾壁柱構成門道結構。

"尤其是發掘過程中在門道東側堆積層中清理出倒塌的木門,木質門板已經朽毀無存,門上的泡釘還保存在原位置,這部分遺跡已經進行了整體打包提取。保存下如此清晰的門道遺跡,在唐陵考古中十分少見。"張博說。

除門址外,人們對于門闕更為關心。經發掘發現,光陵東門北側的門闕基礎部分平面形狀為梯形,主體為夯土結構的闕體,闕體由南向北分三次漸漸收窄,形成三出闕。如今,闕體四壁仍可見殘留的白灰墻皮,底部四面為放大的夯土臺基,臺基四壁以條磚砌臺壁和臺明,包磚保存較為完整,現存13層,高0.9米,臺明寬1.1米,臺基外還留有磚鋪散水。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說,唐光陵東門遺址可說是目前唐陵陵園東門考古中保存最好的,門址、門闕等遺跡十分清楚,為蒲城縣唐陵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

此外,考古人員根據先前的勘探資料,對光陵南門神道石刻進行清理,F已清理出土8件原埋于地下的神道石人,其中包括4件文官石刻和4件武將石刻,并新發現蕃酋像殘塊5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3926.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