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稱,“Coniophis ”曾經居住在許多我們所熟悉的恐龍附近,應該在霸王龍或者三角恐龍的腳下都蜿蜒滑行過。但恐龍卻不能夠輕易的捕捉它,它是一個挖洞好手,這也是它遮蔽自己的好方法。研究人員表示,從它像蜥蜴一樣的頭部來看,足以說明原始蛇的頭部在進化成現代蛇那樣高度靈活的腦殼前,應該有著長長的身體,并且都是挖洞高手。
據悉,“Coniophis”應該是生活在白堊紀末期,屬早期發現的最原始的蛇類之中。“Coniophis ”也許是在大陸上的洪荒平原處生存,不是在海洋中出現的。其小型的身材和縮減的脊柱就說明了它肯定有掘地的習慣,這也足以說明蛇是由挖地的蜥蜴進化而來。而“Coniophis ”的頭部就是蜥蜴到蛇之間過渡的產物。
研究人員還對蛇進食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考慮到“Coniophis”小型的身材,鉤狀牙齒,以及它的頭部結構均與現代蛇有著很大區別,因此,研究人員認為“Coniophis”很有可能缺乏咀嚼大型食物的功能,它們僅使用相對大體積,身體較軟的獵物,而它的上頷骨與頭顱緊緊相連,因此就組成了一個十分穩定不動的鼻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692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