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三疊紀的腹足類(蝸牛)代表了移動緩慢的海底食草動物
這場發生于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滅絕事件,同時也是化石記錄里五次大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這場災難橫掃了地球上95%的物種。大滅絕之后往往伴隨著多樣性的爆發,因為存活者會填補死亡物種在曾經的生物群體里的生態位。例如,在二疊紀大滅絕之后,現代掘穴蛤蚌的祖先,食草和食肉蝸牛,以及食肉性甲殼綱動物出現了。
然而,二疊紀大滅絕事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整體影響目前還是未知數。為了獲得更多線索,科學家們分別分析了所有已知的生活在大滅絕事件之前和之后——也就是二疊紀和三疊紀的海底無脊椎動物的化石。
生活方式幾乎沒變
基于這些生物生活的地區,研究人員推斷出每個群體可能的生活方式,它們是如何進食的以及是否依附在海底。最終科學家們鑒別出29種生活方式?茖W家們發現,從全球范圍來看,二疊紀末期只有一種海底生活模式徹底消失了:一種靜止的、不依附但部分掩埋在海底的生活模式,這類生物以任何落入海底的食物為食。擁有這種生活方式的生物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喙殼類軟體動物。
另一方面,大滅絕之后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直立在海底,擁有有限移動性并以懸浮在水里的生物為食。擁有這種生活方式的生物是肢體長有羽毛、移動的“海百合類”生物。
“我們并不是說大滅絕沒有導致任何變化,”研究首席作者、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威廉-福斯特(William Foster)這樣說道。“相反,大滅絕后的全球海洋類似于被骨干船員操縱的船只——所有站位都是可操作的,只是被相對少的物種操縱。”
海底生活方式鮮有變化或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大滅絕之后新出現的海洋生物群體非常少,德國柏林萊布尼茲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古生態學家馬丁-阿貝爾汗(Martin Aberhan)這樣說道,他并未參與這項研究。“從生活方式的存在和缺失層面上看,從長遠來說幾乎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研究人員還注意到,二疊紀末期發生的大滅絕恰好處于一個全球變暖時期,和現在的情況非常相似。有的科學家們警告與人類可能會導致第六次大滅絕事件的發生。“現代海洋面臨來自氣候變化、污染和過度捕撈的威脅,而現在面臨的一個關鍵科研問題便是預測在這樣的壓力下,未來的海洋生態系統將如何運轉。”福斯特說道。“理解海洋生態系統對過去氣候變化和全球性大滅絕事件的反應或可以提供某些線索。”
科學家們還注意到熱帶海洋生態系統所遭受的大規模滅絕的影響比位于高緯度地區的生態系統所遭受的影響要大得多。“熱帶地區遭受的更大的生態沖擊可能是因為當時產生的極端溫度,”福斯特說道。“高緯度地區也會經歷海洋溫度的上升,但整體來說,海洋溫度與熱帶地區溫度相比要更低。”科學家們還發現大滅絕之前珊瑚都坍塌了。
“大滅絕之前珊瑚的急劇坍塌是個令人興奮的發現,因為在這項研究之前,沒有任何暗示這種情況的發生,而珊瑚坍塌發生在二疊紀晚期氣候變暖之前。海平面的下跌可能導致了珊瑚的坍塌,因為它導致可供珊瑚存在的海底總量減少了。”
福斯特和他的同事理查德-杜希德(Richard Twitchett)將這項研究發表在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995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