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抵近太陽系內側軌道的彗星ISON出現了物質分離的現象,科學家認為彗星表面的溫度或高達2700攝氏度,即將“撞入”太陽,但是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認為彗星ISON也有幸存下來的可能性,如果核心物質能耐受住來自太陽的極高溫度和輻射,就有可能在與太陽擦肩而過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
根據這張美國宇航局12月2日繪制的最新圖像上看,彗星軌跡變得越來越淡,方向為從太陽的右下方進入,并通過近日點后朝右上方移動。
太陽動力學天文臺依然是觀測彗星ISON的主力,通過連續觀測幾天的數據結果,科學家確定了彗星ISON的命運:毫無疑問這顆彗星的將變得越來越小,彗核物質已經明顯“萎縮”,通過近日點后從太陽的另一側再次進入太陽,但是問題是這些亮點是否是彗星分裂后的碎片,還是彗星最核心的彗核物質,如果是后者的話,那么該彗星依然還有那么一點點兒涅?重生的跡象,而現實的情況該彗星很可能已經變成了塵埃物質。
通過彗星ISON的旅程可以窺視出彗星的“悲慘命運”,它們起源于遙遠的奧爾特云,抵達太陽系內側軌道需要300萬年之久,也就是說彗星ISON在300萬年前就出發了,于11月28日抵達近日點附近,如果運氣好的話彗星可以通過近日點后再次沖出,回歸到它們出發的地方,否則會在這一過程中被太陽的熱量“烤焦”后消失。
觀測彗星最佳的位置在太空中,美國宇航局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和日地關系天文臺都對該彗星進行跟蹤,但是日冕現象有時候會遮擋彗星的軌跡,有段時間內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根本看不到彗星的影子,導致許多科學家認為彗星已經完全解體,而日冕現象過一段時間后,彗星又再次出現,但是亮等已經有所削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0227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