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消息,鹿這種動物本身渾身是寶,而且又是吉祥瑞獸的象征,出土的一個鹿形玉佩其價值幾何不難得知,但是,這樣鹿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鹿是古今人們心目中的一種瑞獸,有祥瑞之兆,古代玉器中自然少不了鹿的題材。商周時期獨有的薄片狀玉鹿是最原始也是最經典的一類,寫實與夸張巧妙結合,藝術剪影般的視覺效果,稱得上是極為出色的平面立體化藝術。
鹿“食則相呼,行則同旅,居則環角向外以防害”,古代先民將鹿這種群居的習性推及人類,以鹿喻賓朋,以“鹿鳴”為宴會賓客之樂!对娊·小雅·鹿鳴》中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后來,所謂“鹿鳴宴”也就有了大宴群臣嘉賓的意思。南朝時《宋書·符瑞志》中也有記載:“天鹿者,純靈之獸也。五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還有,“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
鹿的形象最早出現在玉器中是在商代,歷經各朝各代演化,造型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它們或臥或立,或奔跑于山間綠野,或漫步于林間樹下,皆秀美生動、典雅可愛,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不同朝代的鹿紋玉器雖然各具時代特色,但商周獨有的板片狀玉鹿無疑是最原始也是最經典的。它們的工藝簡單古拙,在造型的把握、線條的處理上能把寫實與夸張巧妙結合,寓動于靜中又有藝術剪影般的視覺效果,稱得上是極為出色的平面立體化藝術。
鹿的原始崇拜在賀蘭山、武夷山等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的巖畫中已屢屢出現有鹿的形象,這是史前先民留下的思維符號,是一種原始圖騰的圖像。據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北方及黃河中下游地區,許多史前文化層出土的陶器上都繪有鹿的形象,尤其是青海地區卡約文化出土的彩繪陶器上,動物造型中以鹿紋最為常見。
有研究學者在古代原始崇拜圖騰形象與巖畫上古人留下的思維符號聯系研究中發現,鹿是以“母性”形象出現的,古人崇拜信仰鹿是人類的母性祖先。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出土的一件卡約文化時期的銅權杖首上就有母子鹿的形象,子鹿在母鹿腹下吃奶,母鹿聳肩、弓腿、豎耳呈警覺狀?脊叛芯咳藛T認為,在圖騰崇拜盛行的時代,人們把圖騰形象視為本族群的血緣親屬或祖先。在動物崇拜中,人類認為動物有著神圣的威力,視它們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始祖。把人類血親關系轉嫁到崇拜物身上,認為一旦和崇拜物結成親緣,就會取得崇拜物超自然的威力。這種圖騰崇拜的信仰,在澳大利亞土著人群中也有反映,在歐洲、美洲等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文化遺跡。
鹿作為人類崇拜的神靈,其本質是善的,是保護人類的母系祖先,子鹿正是嗷嗷待哺的人類新生兒的代表,其反映的是人類得到神靈的庇護,安然無恙。
人類以鹿為神,為人神的結合體,具有超自然的威力。在蕓蕓眾生中,兇禽猛獸、雪山洪水,人類緣何鐘情于鹿之信仰呢?對鹿崇拜的認識,可能主要有兩點,一是鹿有超強的奔跑能力,另外就是作為鹿唯一的抵御猛獸的能力表現在鹿角上。在原始社會,無論是在狩獵階段還是畜牧階段,或是在部落沖突中,善跑者總能占有優勢。尤其是在畜牧階段,畜群的管理與保護都需要強健的雙腿,因而善于奔跑的鹿便具備了神的威力,人類向往自己也能像鹿一樣可隨處遷徙,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對其崇拜是顯而易見的。同時,鹿角之堅固已足以刺穿狼的腹腔,因而在自然條件下,健康、強壯的鹿很少成為狼之獵物。
因而,無論是在陶器、骨管、飾件還是巖畫上的鹿的形象,都往往采用夸張的繪制手法表現鹿角,從鹿的總體造型觀之,大都為頸重而腳輕。這一點在商周時期的玉鹿上也表現得很明顯。對鹿角強健的向往,一直沿用至春秋時期,在南方楚墓中多以鹿角作為禮器而殉葬,以至于鹿角后來演變成王權的象征。商周時期玉雕鹿形佩的形象,就忠實記載了古代先民的思想意識形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710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