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李晟)一次押運過程中,不慎將國寶丟失,清朝押運使王仕文為避免誅連九族之罪,讓家眷從湖北逃到江津四面山。后經王氏家族幾代人之力,建起大型莊園??會龍莊。
昨日,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秘書長吳濤說,專家們經過系列考證后,一致認為,這座建在江津四面山柏林鎮的百年古宅,是重慶地區已發現的最大古莊園,具有山西建筑風格的會龍莊,是四川、山西移民文化結合的代表,是研究重慶移民文化的一個載體。
此前,關于這個莊園的主人,流傳四個版本。有說是建文皇帝宮殿的,有說是貪官和?官邸的,有認為是明代官宦避難而修建的,還有認為是清朝高官得罪了當朝皇帝,不得以藏匿到原始森林中的。
從清嘉慶修到民國
吳濤介紹,10月29日,本報刊發《四面山發現神秘莊園 傳說是和?官邸》一文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主任何智亞、三峽博物館副館長柳春鳴、重慶大學教授楊嵩林、市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吳渝平、市文物考古所考古專家林必忠和吳濤一行,對會龍莊進行了實地調研。
在對會龍莊古建筑脊檁和建筑構件考證后,專家們認定會龍莊最早建于清嘉慶年間,主體建筑建于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最晚的建于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跨度近百年。
清押運使后人所建
吳濤說,專家們在考證過《江津縣志》及《王氏族譜》后,認為會龍莊是解放前大地主王才美的私人莊園。《王氏族譜》記載:原籍山西太原的王氏家族,清代有4輩擔任過押運使一職。
在一次押運途中,國寶不慎丟失,為避誅連九族之罪,先輩王仕文令家眷從湖北向西逃難,自己則留在家里頂罪。
已有身孕的王妻帶領家人,在幾名貼心隨從的保護下,來到江津雙鳳,生下兒子王文杰。
王文杰聰慧過人,勤儉節約,帶領王家日漸發達。據傳,最紅火時,王家地盤南達貴州、西接合江、東靠綦江、北到江津李市鎮,有“王半縣”之稱。當時,王家一年收租千余擔(一擔約合750斤),每逢春節,王家還開倉濟民行善。
現存的會龍莊在王家幾代人經營后,才擁有了現在這樣的規模。
大石墩并非華表座
會龍莊內4個精雕細琢的大石墩,專家們經過實地考證后,認為其并非傳說中的華表座。
吳濤說,漢代時,曾有“宮外懸諫鼓,道上設謗木”之說,華表就是由此演變而來。建于大型宮廷式建筑大門外的華表,由裝飾著“承露盤”、“云板”的柱頭、柱身及雕刻著須彌紋的基座構成。
而在會龍莊內發現的4個大石墩上,雖刻有精美花紋,但并不具備華表應有的建筑特征,“所以這4個石墩,要么是支撐莊園過廊的柱礎,要么就是院落內用以擺放花草的臺座。”
池水不枯得益于環境
會龍莊內的池水為何終年不枯不漫?吳濤說,一方面是因為莊園在修建時埋設的寬大排水溝,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莊園的建造者使用了古代建筑堪輿學。
會龍莊背靠大山建造,巨大的山體內蘊藏著足夠的水源,這為莊園里的水池,提供了充足的供水保證。而山莊的數代建造者,考慮到了排水的重要性,因此大宅內的排水系統較普通民居更為寬闊發達,以保證水流能夠迅速排出,不致造成水漫莊園。
專家們在研究過莊園中軸線后表示,王氏族人在建造莊園時,特意將房屋設計為背靠家鄉所在方位,以此方式懷念自己的祖先曾世代居住過的山西。而在莊園早期的修建中,山西民居的特色也充分體現其中。
會龍莊有山西建筑風格
建議申報市級文保單位
專家們認為,占地2萬余平方米的會龍莊,具有山西建筑風格,是四川、山西移民文化結合的代表,是研究重慶移民文化的一個載體,對研究清代移民后期文化和當時江津地區的地域文化、民風民俗、經濟文化有極高的價值。
會龍莊呈復四合院格局,中軸對稱,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的協調美。莊內碉樓采用的土夯墻技術使其結構堅固異常,墻體雖歷經百余年卻未出現裂隙,堪稱建筑奇跡。此外,莊內眾多巨型石柱雕刻精細,結合部異常緊密,發絲也不能插入,且無任何風化跡象。
專家們建議成立申報小組,爭取將會龍莊申報為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提升文物資源的檔次。同時,在保護好文物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利用,使其成為市民們觀光游覽的好去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800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