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如今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通過讓生活在1.65億年前的一種史前昆蟲的叫聲重新響起,再現了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情歌”。也讓科學家了解了幾億年前的環境情況。
多虧在中國發現的化石,遠古蟋蟀的叫聲已經重新塑造出來
顯示蟋蟀進化過程的圖表
大約1.65億年前,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原始灌叢蟋和不斷鳴叫的兩棲動物是第一批產生喧鬧叫聲的動物中的一部分,F在的灌叢蟋——又稱樹螽,利用一個翅膀上的牙齒摩擦另一個翅膀上的撥子產生交配叫聲,但是它們的遠古祖先是如何產生聲音的,以及它們的叫聲聽起來是什么樣子,至今仍不得而知。
至今才有記載的這種已經滅絕的蟋蟀的叫聲,是利用在中國東北發現的化石的微小翅膀特征重塑的。它令我們現在也能聽到恐龍和夜間徜徉在侏羅紀森林里的其他動物曾聽到的聲音。
中國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保存相當完整的侏羅紀中期的灌叢蟋化石。該樣本的翅膀特征保存相當完好,借助光學顯微鏡就能清楚看到它的發聲器官。以前通過昆蟲化石從未獲得這種信息。它被證實是一種新化石動物,并被這個北京-堪薩斯科研組命名為Archaboilus musicus。
研究院蒙蒂勒格爾- 扎帕塔和羅伯特研究了這個化石的發音器官的解剖學結構,并把它與59種現有灌叢蟋進行對比。他們得出結論,這種動物一定產生非常悅耳的聲音,這些聲音是純粹的單一頻率。
羅伯特說:“這一發現表明,大約1.65億年前侏羅紀中期的動物可能已經開始利用純音進行交流。對Archaboilus和現有灌叢蟋來說,歌唱是吸引異性的重要成分。發出嘹亮清晰的聲音宣告了它的存在、位置和歌者的品質,雌性根據聲音判斷是否做出響應。利用單音,雄性的叫聲能夠傳播更遠,更有效,而且雄性可能比雌性更愛唱。然而,這也令雄性更易被那些能夠聽到這種交配叫聲的天敵發現。”
研究成果顯示當時已有兩棲動物和其他節肢動物等很多動物在同一時間放聲高歌,而且還有瀑布、溪流和風產生的聲音作為背景音樂,看來1.65億年前的聲環境已經相當熱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8010.html
相關閱讀:
陜西藍田考古發現北宋呂氏家族墓
南非地表下2.2英里驚現神秘生物:魔鬼蟲體長0.5毫米
人類遠古近親“胡桃鉗人” 牙齒巨大竟喜歡吃草
秘魯發現1600萬年前齒鯨頭骨化石 死后沉入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