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柯依伯帶”最大天體被命名為“馬克馬克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宇宙探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

馬克馬克星,是一顆大型的柯依伯天體,在此之前被稱為2005 fy9。它也是2006年以來首個被命名的天體。

除了眾多的彗星,柯依伯帶中還有許許多多由巖石、水冰,以及凍結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化合物構成的天體,它們統稱為“柯依伯天體”?乱啦畮挥谔栂档谋M頭,其名稱源于荷蘭裔美籍天文學家柯依伯(Kuiper)。

據《新科學家》報道,近日宇宙中“柯依伯帶”(Edgeworth-Kuiper belt)中最大的天體之一、一個圍繞在海王星周圍的水冰天體終于獲得了它的名字:馬克馬克星-Makemake。

在海王星軌道以外,有一個“柯依伯帶”,是短周期彗星??周期短于200年的彗星的聚居地。而其中約70顆彗星與冥王星的公轉軌道相近。除了眾多的彗星,柯依伯帶中還有許許多多由巖石、水冰,以及凍結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化合物構成的天體,它們統稱為“柯依伯天體”?乱啦畮挥谔栂档谋M頭,其名稱源于荷蘭裔美籍天文學家柯依伯(Kuiper)。

馬克馬克星與冥王星屬于同一陣營

馬克馬克星,是一顆大型的柯依伯天體,在此之前被稱為2005 fy9。它也是2006年以來首個被命名的天體。而在此之前,僅有一顆天體2003 UB313被正式命名為厄里斯星。馬克馬克(Makemake)這一名字來自于智利神話中創造了拉帕努伊文化,或稱復活節文化的神。而發現該天體的加州理工學院的小組領導人麥克?布朗(Mike Brown)稱,之所以取這個名字也是因為2005年發現該天體的時間在復活節前后,根據國際天文學會命名柯依伯天體的規則而得此名。

2006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大會剛剛通過了行星新定義,決議稱不再將備受爭議的冥王星列為太陽系行星,從而使太陽系行星數目由傳統的9顆減為8顆。冥王星“降級”后,改為冥神星,以體現低于天王星、海王星,而與谷神星、婚神星等同屬矮行星的含義。 而馬克馬克星也被國際天文學會正式歸類為矮行星和類冥王星天體(plutoid),與冥王星、厄里斯星屬于同一陣營。

布朗教授在接受《新科學家》采訪時說:“為了給這一天體取個合適的名字我們非?鄲。往往當人們說起一個天體名字的時候,都直接涉及到這個天體的某一特征。而2005 fy9除了是圓形天體,且直徑為1,500公里,約為冥王星的50%到75%外,并沒有其他“引人注目”的特征,這讓我們非常為難!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是負責為矮行星命名的組織之一。該命名委員會的負責人布萊爾?馬斯登(Brian Marsden)說:“雖然給該天體想一個合適的名字頗為費神,但正式命名的過程卻簡單得多!瘪R斯登說,給2005 fy9所取的名字提前六個月提交,在通過相對較少的討論后即被確定。 下一顆將要被命名的柯依伯帶天體是2003 EL61。但順利為馬克馬克星命名的國際天文學委員會可能會在為這顆矮行星正式命名的過程中“碰釘子”,因為到目前為止,誰是這顆行星的發現者仍在爭論之中。

命名之爭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曾表示他們將努力使命名的偏好趨向于以該矮行星的發現者進行命名,由此導致了2003 EL61命名之爭。麥克?布朗領導的研究小組和另一個西班牙研究小組均聲稱自己為2003EL61的發現者。該西班牙研究小組由安達盧西亞天體物理研究所的何塞?路易斯?奧爾蒂斯(Jose-Luis Ortiz)領導。奧爾蒂斯在2005年7月28日宣布發現了2003 EL61。但布朗小組的服務器記錄顯示,有人在26號就已經進入并瀏覽了布朗在網上發布的關于2003EL61的觀察日志。

布朗則在2005年8月向國際天文學會提起訴訟,質疑西班牙小組并不是在看到他們小組的摘要和天文日志之前發現2003 EL61這一天體的。十八個月以前,這兩個小組均提交了為2003 EL61命名的提案,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委員會才剛開始討論這一問題。馬斯登說:“誰也不知道委員會會接受哪個名字,這也是我們能首先解決馬克馬克星命名的原因,因為沒有爭議的命名的確簡單多了”。(小爾)馬克馬克星,是一顆大型的柯依伯天體,在此之前被稱為2005 fy9。它也是2006年以來首個被命名的天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32903.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