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z等人提出的模擬光譜,說明美國航太總署(NASA)預定于2018年發射升空的韋柏太空望遠鏡,探測到白矮星周圍類似地球的巖質行星的大氣時,僅需耗費數小時的觀測時間就能偵測到氧和水等化學組成,比偵測類太陽恒星周圍的巖質行星的還容易許多;換言之,想尋找太陽系以外的生命訊號,從白矮星下手,會比其他種恒星容易得多。
白矮星表面已知有豐富的重元素,顯示環繞白矮星的行星中有一定比例會是巖質行星。這些研究學者估計,若能仔細探索離地球最近的500顆白矮星,必定能找到一顆甚至更多適居行星。所謂的適居行星,是指恒星周圍溫度恰可使行星表面的水以液態型式存在的區域,即所謂的適居區內的系外行星。
當行星通過恒星前方,讓恒星稍微變暗的時機,背景星光透過行星大氣后,行星大氣會吸收部分星光,天文學家便可借此了解行星大氣的組成成分。然而,若是被系外行星遮蔽的恒星是一般恒星,其明亮的光輝往往會讓行星本身的訊號被掩蔽而無法凸顯;相形之下,白矮星不像一般恒星般那樣明亮,讓天文學家能更容易地偵測并分析白矮星周圍行星的大氣特征,甚至是體積比熱木星小許多的巖質行星都適用這種方式。
為了估算哪種資料是JWST比較容易偵測到的,Maoz等人發展所謂的人造光譜,模擬環繞白矮星公轉、類似地球的適居行星的狀況。由人造光譜顯示,如果這類行星大氣中真的含有氧和水等成分,JWST絕對有能力可以偵測到。
其中,生物標志化合物中的氧是類地行星上出現生命最關鍵的訊號。例如地球的大氣層,有21%為氧,而這些氧是來自全球各地的植物行光合作用的產物。如果沒有植物,大氣中將不再有氧的存在。
韋柏太空望遠鏡(JWST))以紅外波段來進行系外行星生命訊號搜尋的探測工作,因為生物標志化合物的輻射在這個波段最為顯著。此外,位在太空當中的太空望遠鏡,可以不受地球自己本身大氣的影響,因此即使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發出和地球大氣類似的訊號,JWST也可以分辨得出來是來自系外行星而非地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0984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