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課堂學習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時間長
有人把中學階段(大約十三歲到十九歲),稱之為人生的黃金時代。這個黃金時代的大部分寶貴光陰,是在課堂里渡過的。一年十二個月,大約有九個月在上課,每個學期要上六百多節課,一年要上一千多節課。因此,一個學生如果不把上課作為學習的中心環節,那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2.效率高
上課要完成的任務很多。從智育角度講,學生上課的主要任務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繼承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并在這個過程中增強各種認識能力。
我們現在學習的各學科知識,都是人類長期實踐經驗總結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把這些知識繼承下來呢?以數學為例,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學的計數、加減法、乘除法、分數、比例等是人類進入文明階段之后逐漸認識的;初中和高中學習的代數、幾何和三角,還是古埃及和古希臘歐基米德和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公元前212)時代的產物,離現在也有二千多年了;而高中和大學低年級學的三角函數,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則是十七世紀,牛頓(1642-1727)那個時代的產物;大學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學的內容,才與近代數學的發展水平一致起來。由此可見我們學習數學的過程,實際上與人類認識數學規律的歷史是一致的 時間管理。區別在于,通過課堂學習,只用十幾年的時間,就把人類幾千年認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繼承下來,這就充分說明了課堂學習的效率有多高。
課堂學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效率,是與老師的傳授和指導分不開的。有人說:“老師的作用是給學生導航,開竅、上課的過程就是將老師的知識和能力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過程。”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中學教師經過專門的師范教育,掌握了教育學、心理學的系統理論。由于專門攻一門學科,因而又掌握了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畢業后在中學的教學實踐中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保證了老師能用科學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把人類總結出來的知識高效率地傳授給學生,并巧妙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老師一節課所講的內容,可能是一個科學家一生研究的成果。
老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從學生的實踐出發,根據本科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認真地備課,并且集中教師的集體智慧來認真研究和選擇教學方法。上課時,老師又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映,不斷地調整教學速度和方法。教師還用生動的表情,動人的語言,形象的手勢,精心設計的板書,以及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吸引學生。再加上密切的師生關系、誠摯的師生情誼,在課堂教學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所有這一切,大大提高了學生接受知識和增強能力的效果。可以說,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走的是一條最便捷的認識道路。也正因為課堂教學具有高效率,才能使學校能長期存在下去,并在社會的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3.集體學
課堂學習是一種集體學習的形式,也叫班級授課制。老師講課時,一個人要面對幾十個情況各不相同的學生,因此,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別的教學,只能按照多數人的水平來講課。所以在課堂上總會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兩個極端。這個特點就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在上課前就充分地做好物質、思想、知識等各項準備工作,以增強課堂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上聽不懂,不僅意味著學習時間的浪費,而且也意味著學習危機的到來。
了解了課堂學習的特點,我們就要根據這些特點努力搞好課堂學習、專心上課,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走入知識大殿。具體如何做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81874.html
相關閱讀:克服上課“走神”有哪些好方法
全神貫注是高效率聽課的關鍵
學生課堂經驗:做筆記要這樣才有效
[高效聽課方法]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有松有馳聽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