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8年中,我曾經3次采訪到姚明,第一次是2002年,那時他剛剛參加NBA選秀成功,即將離開中國,當時的心情忐忑不安,甚至走到了海關,都有回頭的沖動。那時他對NBA不了解,對美國也不了解,不知道未來會有什么在等待著他。第二次采訪是在2008年的奧運會,當時他帶領中國隊全力拼搏,特別是在與立陶宛,西班牙等幾個場次的比賽中,得到了國人的認可,他提出的口號是:“把中國隊扛在我們的肩上。”第三次也就是最近,他帶著腳傷,一瘸一拐地來到了采訪現場。
8年中的3次采訪,我看到了姚明成長的一種軌跡,也正體現著中國籃球的發展和變化。可以歸納為5個:
第一是成長,2002年姚明剛剛22歲,是個身體單薄的大個兒,還有一些稚嫩的感覺。8年后,他已經是一個壯實的堅強的NBA中鋒了,當然這幾個月的休養,讓他的體重有所增加。
第二個變化就是身份的改變,8年前,他是作為NBA選秀球員進入美國,后來成為火箭隊的主力,在2009年他入股了上海男子籃球隊,成了俱樂部的股東,從個人的球星,成了姚老板。
第三是財富的變化,他每年有7600萬美元的年薪,再加上各種商業代言,這種財富對于普通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傳統的中國父母教育姚明要把賺來的錢,非常謹慎地打理,都存在銀行里。姚明的確遵循了父母的教誨,據說他在火箭隊里買的車不是最炫最貴的。給家里人買房子都會進行非常謹慎的投資,但是在2009年他做出了進入NBA之后最大的一筆支出,那就是購買上海男籃。
第四個變化,就是姚明的情感之變,在2002年離開中國的時候,他還是個毛頭小伙子,8年間,他戀愛,結婚,在2010年7月他將會成為一個父親,在1980年姚明出生的時候,上海的報紙上登了一個小豆腐塊的文章,說他將是上海籃球的希望,因為他的父親和母親也都是籃球運動員,現在媒體也期望姚明的孩子也能成為一個中國籃球的運動員。姚明對此只能笑一笑,他覺得一個人還沒出生命運就注定了,這是一件非常無奈的事。幸好他自己很喜歡籃球,但是他不希望限制他孩子未來的選擇。
第五個變化,就是思想的變化,姚明是一個有頭腦的運動員,他善于為自己規劃人生,他明白運動員的生涯總是有限的,他希望通過購買上海男籃,為自己未來構建一個更好的平臺。
在接受我們采訪的前幾天,他剛剛出席了一個盛大的體育人物的頒獎典禮,在舞臺上運動員得到了很高的榮譽和人們的掌聲,但是在這之后呢,姚明和他的幾位朋友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他發現很多他熟悉的運動員非常悲涼,比如幾位和他一起從小打球的球員,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也沒有必要的職業培訓,所以退役之后只能做一些保安、看大門等工作,每月的收入千余元,生活相當窘迫,他覺得和頒獎典禮的輝煌相比是一種巨大的反差,甚至是一種諷刺,所以他在帶領上海男籃的時候,所聘請的課外輔導員,是一些老師學者和社會各界的人士,帶著球員參觀博物館,去看大劇院,去了解各種職業和學習的可能性,其實就是希望運動員不要只是封閉式的訓練,希望他們更多地了解現實的世界,學會一些生存的能力,他希望把他的球隊打造成一個快樂的球隊,他非常愿意為這些金字塔底部的運動員們,創造一些出路。
為什么姚明說我問到了他的痛處呢,當他想把在NBA學習到的先進的管理,帶入上海男籃的時候,他遭遇到人情社會和契約社會給他帶來的巨大沖擊。他必須告訴他曾經的教練“下課”。要和自己很熟悉的朋友說“請找你的經紀人來和我們的管理團隊談你的合同”,這樣的談判和選擇,在中國的人情社會往往會被認為是不講情面,讓人下不來臺,甚至是重錢不重義。每到這時,他都感到很痛苦。幸好這些事情都得到了妥善的解決,成功地引進了美國的教練,朋友也留在了男籃。但是姚明仍要面對CBA體制不夠健全,經營模式還處于虧損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姚老板的日子并不好過。
說到姚明8年來的5個巨大的轉變,我很欣賞他,8年來他走得都相當穩健,而且在巨大的財富和名氣面前,他也沒有失去自己的平常心,這是很難得的。2010年是他的而立之年,也將是他將成為父親的一年,還要經營著自己的球隊,還要再回到NBA去打球,所以他的擔子真是不輕,從一個大男孩到一個男人,可能就是需要這樣一種承擔責任和去改變世界的勇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340836.html
相關閱讀:擦亮暗夜里的火柴
看一只貓過馬路
兔褐馬
直抵靈魂的愛
疾病為何久治不愈